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法治 > 正文

武昌区公共法律服务“大篷车”行稳致远

——武汉市武昌区司法局创新模式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走深走实

王贞敏、罗蓓蕾、李文    2022-08-03 16:44:45   

为帮助广大部队官兵增强法治意识,提高官兵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和素养,切实维护官兵的合法权益,在建军95周年之际,武汉市武昌区司法局主办的“庆八一·军民情”武汉文旅普法轻骑兵暨武昌区公共法律服务“大篷车”送法进军营活动在武警湖北总队执勤支队某部成功举行。活动中,深入浅出的反诈知识讲解、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耐心细致地法律咨询服务,受到了现场官兵的一致好评。这是今年武昌区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大篷车’——百居千家万户行”活动实施以来的第12次专场法律服务活动。

 

 

据武昌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付卫东介绍,为推动“八五”普法规划落地,服务保障全区中心大局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武昌区司法局创新工作举措,从年初开始实施“法治惠民”提质增效工程,擦亮司法为民、法治惠民的品牌,精心打造“6+N”模式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集聚武昌普法、法援、调解、律师、公证、复议等法治资源,通过固定的团队、流动的形式、贴心的服务、精准的供给,每周深入社区、学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采取法律服务“大篷车”“小背包”的形式送法送服务上门,向企业和社区居民群众解读法律法规,普及法律常识,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零跑动”,通过具体行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公共法律服务‘大篷车’——百居千家万户行活动是我们在湖北省内司法行政系统首家推出的‘全套餐’‘订单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付卫东说,该平台能够为辖区不同的企业群众提供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能够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不同的法治需求。据他介绍,每一场活动实施以前,该局都会组织相关科室深入到目标街道社区、工业园区做细致调研,与企业和居民代表面对面沟通,详细了解相关需要,并依照实际量身定制活动方案,安排专业团队,针对性地为企业群众提供有效的上门服务,从而有效提升服务效能。

此次送法进军营活动专场,该局事先了解到官兵们普遍关注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问题,迫切需要提高防诈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于是,该局邀请湖北中和信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官兵进行《网络诈骗的识别与防范》普法讲座,会同武汉市说唱团联袂奉献了快板、相声、湖北大鼓、诗歌朗诵、舞蹈等精彩纷呈的普法文艺节目。同时,邀请荆楚网全程对活动进行现场直播,24.2万人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参与了线上活动。

据了解,较之于以往单一普法服务平台不同,该局“公共法律服务‘大篷车’——百居千家万户行”活动服务内容采取模块化组合形式,可拓展性较强。付卫东介绍说,当前,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司法行政机关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一个点或某一方面的需求。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提质增效,今年初,武昌司法局开始探索搭建由该局主导,全区普法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大篷车’——百居千家万户行活动”。在该系列活动推进的具体过程中,可根据受众不同的实际需要,实现不同法律服务需求的有机组合、精准匹配和供给,每次活动的场地不同、受众不同,主题和服务内容也就不同,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相关法律服务,真正实现公共法律服务“零跑动”的目标。

截至目前,该局“公共法律服务‘大篷车’——百居千家万户行”活动平台先后集结武昌区“八五”普法讲师团、社区法律顾问、青年普法志愿者等组成公共法律服务团,联动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市场监管局、区人力资源局、区地方金融工作局、区妇联等20余家单位,为辖区群众提供“一站式”“套餐式”法律服务,现已覆盖辖内16个社区、3个企业园区、楼宇商圈,共计出动5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8000余份,解答群众各类咨询3500余人次。

付卫东表示,下一步该局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动武昌区公共法律服务“大篷车”全速前行、行稳致远,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向深里走、向实里走、向心里走,着力在提升法律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精准性上下功夫,实现全区142个社区全覆盖,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不断增强辖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本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司法行政力量。(武汉市武昌区司法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公安部:紧盯地铁公交猥亵妇女等治安顽症深入开展专项打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