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法治 > 正文

借慈善之名吸纳社会公众资金超千万元

浙江一被告人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刑

2022-07-28 11:04:34    人民法院报

本报讯  (记者  余建华  通讯员  楼舒莹)近日,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假借慈善之名、吸引公众投资养老院的养老诈骗案件。被告人王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5万元。

法院经审理查明,2006年至2008年间,被告人王某加入张某(另案处理)开设的慈善基金会,张某宣称2006年9月将在北京启动“世界和谐博爱慈善大会”,商定投资建设“敬老都”养老院,届时世界各个国家的总统、有志之士及爱心大使退休后都可以在“敬老都”居住。王某以义乌负责人的身份,介绍他人参加该慈善基金会,参加者需缴纳10或21万元的“奉献费”,缴纳“奉献费”后可以得到103万元的资金支配权,该笔资金可用于建造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希望小学,剩余资金可以自由支配。此外,参加者还可以在“敬老都”养老院免费居住养老。有了上述高额回报为诱饵,王某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在义乌协助张某向不特定的多名公众吸纳资金1000万余元。2021年,被告人王某被抓获归案。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王某伙同他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社会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决。目前该判决已生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非法买卖警用军用物品获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