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的发展历史,90年的奋进历程,凝练出广西师范大学‘尊师重道 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和‘弘文励教 至臻至善’的独秀精神,成为45万余名师大人的精神财富和共同记忆,将激励全体师大人追求卓越,开拓进取,谱写新时代新的辉煌篇章!”
在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回望该校90年来的奋进历程,勉励新生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弘文
传承文明 沉淀人文厚度
广西师大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32年,是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1943年学校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著名教育家曾作忠为院长。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学校重新组建广西师范学院。1983年,学校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成为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21年,列入广西重点支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高校。学校历经四度调整、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始终卓然屹立在祖国南疆,扎根八桂,培育英才。
“弘文”贯穿了广西师大90年的砥砺征程,意指坚持真理、传承文明、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体现了该校厚重的人文底蕴和办学历史,旨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大学文化力量。
从赓续先辈红色血脉,坚持真理、传承文明到繁荣文化研究,一代代师大人以文化人、以文育魂的步伐从未停歇,“广西师范大学颂”文化景观、人文强桂展馆、校史馆、雁栖湖文化景观、校史人物铜像集群和文化石刻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景观陆续揭幕,桂学博物馆的研究成果正不断丰富,校庆丛书等系列文化作品相继面世……扎根八桂,广西师大一直在不断探索寻找文化传承的新道路。
面向新时代,广西师大出台《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年)》,支持25个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4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今年4月,广西新文科建设论坛在广西师范大学召开,论坛研讨了《广西新文科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6)》,发布了《桂林共识:广西新文科建设宣言》。
此前,广西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广西高校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在该校相继揭牌;广西文科中心入选“广西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广西师大正式开启了“新文科”建设发展新篇章。
励教
尊师重教 传递教育温度
“励教”即为坚守初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有着90年办学历史的广西师大,用实际行动传承办学的红色基因和师范根脉,传承尊师重教,筑就教师成长摇篮。
如果去广西师大校史馆,人们常常会在一份路线图前驻足。这张图述说了广西师大波澜壮阔的“西迁办学”校史,从广西到贵州,谱写了广西师大文化抗战、教育强国的辽阔壮歌。
“西迁办学”是广西师大人坚守教书育人使命的一个生动缩影。早在1999年至2004年,广西师大就开创性地实施了广西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培养了一批广西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在广西基础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辐射作用。
在广西师大扎根八桂大地办教育的时空坐标轴里,有“尊师重教 敬业乐群”的师范根脉传承,更有“振兴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近5年来,广西师大先后承担“国培计划”——教育部基础教育领航校长基地、教育部中西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职教国培”示范项目等区内外各级各类培训项目。截至目前,该校承办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项目共168项,培训人数近两万人。
广西师大还主动结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通过开展新课改专项研究、建立“伙伴学校”、送教上门等基础教育服务活动,将教师教育培训活动引入边境县、边远山区县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先后在广西百色、河池、防城港、崇左和巴马等40多个市(县)开办各种类型的骨干教师培训班。现已打造“专家—名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培训了1000余所乡村学校的5000多名教师。
目前,广西师大在校师范专业招生比例超过50%,多个专业通过了师范专业第二级认证,依托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自治区级“卓越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38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如今,一大批师大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往返于各类各级学校课堂,驻守在祖国边陲的乡村学校,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
至臻
踔厉奋发 提升创新高度
“至臻”,意为追求卓越,砥砺前行,日乾夕惕,任重道远。对广西师大来说,它概括了师大人90年来扎根八桂大地,弘扬踔厉奋发、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跨步发展,广西师大始终与党和国家同频共振,紧跟改革步伐。广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广西师大不断实现新跨越。
当前,广西师大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软件工程、体育学、世界史、物理学),专业博士点1个(教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学科专业涵盖了十大门类。6个一级学科连续两轮获得广西一流学科项目资助,2个学科在首轮终期评估中获得A等。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9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排名前50%,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前20%。化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41个,一批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5年来,广西师大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9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积极推动大团队大平台大基地建设,7个省部级平台先后获批建设,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首次获得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实现历史性突破。今年,该校28个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位列第三十五名,在全国师范院校位列第八名,在全国地方师范院校位列第四名,在广西全区位列第一名。这是该校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连续第十二年入围全国百强,连续3年入围全国50强,充分彰显了该校人文社科研究在区内领先、国内前列的地位。
广西师大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在广西基础教育创新、桂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西南药用资源开发、漓江生态保护、东盟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进入新时代,师大人认识到,必须坚定不移深化综合改革,持续优化内部治理,才能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于是,站在新起点的广西师大迈开创新驱动、服务地方的新步伐:学校获批成为自治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校;统筹推进校院两级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强院兴校”战略;扎根八桂,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对战略需求,学校受托主持完成《广西高等教育振兴发展“十四五”规划》;设立服务地方项目共计319项,150项决策咨询研究成果获采纳,其中获国家级采纳3项、省部级采纳43项,签订科技横向项目242项,转让技术成果56项。
至善
立德树人 拓展育人广度
凝魂聚气,育人为本;立德树人,至善为先。“至善”意为崇尚道德,涵养善性,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新时代新使命,如今这个词也化为广西师大坚持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
作为一所有着90年教育传统的师范高校,广西师大始终把“育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该校充分利用本校及桂林市的红色文化资源,紧抓百年党史及90年校史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积极发挥党史及校史育人作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近日,在桂林市资源县梅溪镇,广西师大“数学课栈”又一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作为对接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与基础教育数学教学实践的公益平台,“数学课栈”实施“圆梦计划”“培雁工程”等公益项目,直接服务和改善乡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帮扶了5000多名乡村中小学生。
“数学课栈”是广西师大助力育人新篇章的一个缩影。坚守立德树人初心,该校利用思政课改革创新书写育人“新答卷”:获批全国重点马院,率先在广西高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1个、全国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教育部思政课“金课”3门;广西首家大中小学思政科“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在该校成立;探索出思政课“课堂专题教学+课后实践研修+网络自主学习+多元学习评价”的四位一体新模式,实现了讲授课堂“活起来”、讨论课堂“热起来”、实践课堂“动起来”、网络课堂“实起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金课”。
近年来,该校在建设大学人文实验室理念的指引下,将与学校相关的历代文人墨客的诗、书、画镌刻于石碑之上,立于雁栖湖畔,用独特的碑刻文化进一步彰显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现在,这里已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热门“打卡地”,也成为串联时空的“思政课堂”。在这里,师生们感悟八桂文脉,畅想美好未来。
新征程新使命,广西师范大学的广大师生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论断,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扎根壮乡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助推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民周刊》2022年第21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