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校园足球:为中国足球崛起筑基

吴键    2022-05-11 17:59:01    中国教育报

 

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的足球大课间活动。张信合 摄

河南省校园足球“省长杯”暨校园足球夏令营最佳阵容选拔赛小学男子组比赛现场。张信合 摄

足球已成为校园最受追捧的体育项目。种青 摄

 

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教育部牵头校园足球工作,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拉开帷幕。校园足球在教育部主导下,坚持“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发展思路,构建起校园足球普及推广、教学训练、活动竞赛、样板示范、荣誉创新、科学研究、宣传引导“七大体系”,在推广普及、强化竞赛、培养师资、建设场地设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校园足球在7年发展中积累了什么成功经验,下一步又将走向何方?

助力学校体育改革,为中国足球崛起夯实基础

2015年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这是一个关于中国足球的整体改革方案,青少年校园足球被赋予重要使命。

经过7年努力,截至2021年底,教育部在全国认定足球特色幼儿园1000所、建设校园足球特色中小学校30731所,遴选校园足球试点县(区)201个,设立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49个,布局招收高水平足球队高等院校188个。粗略估算,足球人口达到2000万以上。

可以说,这7年的努力为中国足球崛起夯实了根基,也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7年来,校园足球的推进,构建起由“特色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满天星’训练营”等组成的体育项目推广路径,创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内竞赛制度,完善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和体育人才选拔机制,构建起由国家、省、市、县校足办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体育项目管理格局。校园足球改革推动了中国学校体育体制建设,提升了学校体育的治理能力。

7年来,校园足球在推进过程中,重点强化了体育文化建设。一是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二是广泛吸取世界足球文化的优秀理念,把团结、平等、尊重、公平等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丰富了中国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意志品质的内容和方法。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说:“我们要探索中国特色‘三大球’发展路径。青少年校园足球现在开始推广和普及起来,还要久久为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校园足球发展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未来校园足球工作的殷切期望。

破解难题须遵循规律,系统性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中国男子足球队一败再败,众口一词归结的原因是中国足球不遵循足球发展规律,不按照足球规律办事。据此,中国足球曾以遵循规律为出发点,出台多项举措推进足球改革,如全力抓青训、重点抓联赛、强化体能训练等,然而结果依然如故。目前,中国足球将开启新一轮改革,预计又将提出一些似曾相识的“老套路”:一是机构调整、组织重建、领导更换、教练变动;二是再次重申遵循规律,“抓联赛、抓青训、抓体能”等。可以预期,仅仅靠这些“举措”,未来中国足球依然难有起色。

足球规律当然应该遵循,但需要梳理清楚的是,足球到底有哪些重要规律以及其各自起作用的条件。

毫无疑问,作为世界性的社会文化现象,足球能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根本原因是依照足球规律办事并逐渐形成一个稳定、良好的足球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系统内子系统、相关因素单一方面的改变,并不能改变整体系统的工作效率。因为,各个子系统、各种因素相互嵌套、相互制约,一个子系统、一个因素的改变,并不能起到太多积极作用。

这个理论或许能给中国足球两方面的启示。一是足球生态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子系统有很多,因此,足球规律不止一条,而是有许多条。二是以往中国足球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系统性的整体改革,改革没有从足球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各子系统协同发展的维度进行系统设计。

因此,中国足球改革唯有整体发力、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才可能有成效,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依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当前中国足球改革至少要围绕校园足球、足球青训、职业足球、足球产业、足球文化五个至关重要的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系统设计,并遵循各自的规律进行协同干预:一要推进校园足球,扩大足球人口,以兴趣为引导、从娃娃抓起;二要提高青训质量,精准选材、科学训练;三要打造职业联赛,构建赛事体系,畅通人才流动;四要推进足球产业,遵循市场法则,健全产业链;五要发展足球文化,夯实教育基础,培育忠诚球迷。

久久为功,为中国足球振兴发挥独特作用

发展校园足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中国足球崛起奠定基础。为此,下一步校园足球的工作重点之一,应从“强化基础建设”向“突出精准施策”转移,精准切入足球生态系统,抓住重点,补齐短板。

选拔精英人才。从2000万足球人口中选拔出有足球天赋的人才,是校园足球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未来中国足球崛起的源头活水。

首先,要引进世界先进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方法和人才评价标准,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创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其次,要打破壁垒,建立全国一盘棋的足球后备人才选拔机制和数据库,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区块链技术,对青少年足球人才资源实施全过程、可追踪管理。

狠抓品德修养。毋庸置疑,在中国足球生态系统中,运动员精神文化建设是明显的短板。因此,要对运动员的品德修养进行专门的教育培养:通过正常的教育,让运动员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接受不可或缺的品德教育、法治教育、人生教育;从足球礼仪和行为规范入手,强化运动员思政教育体系,把精神文化教育贯穿到足球运动员成长的全过程等。

健全赛事体系。比赛是优秀足球运动员成长的最重要渠道。要结合实际,构建体教融合的符合足球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组织分年龄、分学段、跨区域的竞赛,打通各种青少年足球赛事的渠道;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基于资源库,在统一参赛标准、统一竞赛体系、统一等级认证的平台上,推动足球赛事的正常化、常态化、经常化;高水平精英赛事要发挥城市聚集优势,因地制宜组织比赛,创建中国特色高中、大学品牌赛事。

畅通升学渠道。2015年印发的《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足球特长生文化课教学管理,完善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增加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数量,适度扩大招生规模”。但实践中,从小学至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的体制并未在大多数地方建立起来,导致不少后备人才从高中阶段快速流失。同时,中国足球职业化程度低,职业保障不健全,收入不稳定,退役后择业困难等诸多问题掐灭了许多家长支持孩子踢职业足球的想法。这是亟待疏通的中国足球人才顺利成长的堵点。

培养忠诚球迷。球迷文化是足球文化的一部分。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同样,培养足球球迷也要从娃娃抓起。要严格执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具体规定,坚持“每周一节足球课”不动摇,让学生掌握足球基本技术技能;大力发展足球社团,在校园内广泛开展足球竞赛、游戏,让足球运动扎根校园,融入学生生活;大力举办足球文化节,邀请中外足球明星、俱乐部到校园进行文化交流,吸引更多儿童青少年参与足球。

构筑产业基础。足球产业是足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未雨绸缪,校园足球要为足球产业发展培养产业人才,要坚定不移扩大足球人口,强化乐趣,养成习惯。

可尝试将校园足球的组织、指导、教练、裁判、管理、宣传、报道、表彰、应急等工作交给学生自己承担,在活动中培养能力,为未来足球教练、队医、记者、经纪人、康复师、体能师、科技人员等储备人才。

总之,振兴中国足球是一项长期、艰苦的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校园足球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合力支撑。期待教育、体育部门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密切协作,进一步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更期待在全社会的努力下,培植适合中国足球人才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推动中国足球强势崛起。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科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院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课题“基于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的学生体质管理与整体干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YB2021010)

作者:吴键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10日第9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讲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微言大义
下一篇:提升青少年网络反诱导素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