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复肆虐,人人可能都有无能为力却又无法置之度外的疲惫,但在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街道莲花小区的核酸采样队伍里,许多家长和孩子一起读诗。大家脚下的两米线贴纸上打印着不同的古诗,等待做核酸检测的同时还能品读古诗,真可谓一举两得。这个点子来自小区里一名热爱古诗的普通高中生——沈俊博。
无独有偶,《姑苏晚报》官方微信推送《做酸酸,防冠冠,读诗诗,无恙恙》一文,评论区完全成了花式诗词大会:“秦时明月汉时关,抓紧下楼做核酸”“最是一年春好处,直待绿码满姑苏”……疫情防控虽艰难,但被吴文化滋养的苏州人依然能苦中作乐,敏锐地发现“核酸”中的自然之美与涤荡心底的诗意之美。
传统在左,未来在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艰难跋涉中留下的文化积淀,也是中国历史发展图谱中光彩耀人的一部分。充分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与热情,力争在他们记忆力的黄金时段就打下传统文化的底子,有利于缔造“中国精神”的发展根基。悠悠五千年,无数先人的思想就是这样靠着后辈的代代相传,才凝结成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文化结晶。
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原乡,只有具有本土文化情怀的人,才能在整个人类文化的语境中,与其他文化平等对话。青少年一旦被激发出对知识的欲望、对诗意的追求,传统文化教育便能实现优雅变身:从教师苦口婆心地劝学变为青少年主动发掘乐趣。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好的学校教育要去关心人的精神成长,实现文化的传递并引导学生创造出有意义的个体生活。
少年强则国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复兴需要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由此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毋庸置疑,核酸检测“诗意两米线”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领略中华诗词之美,重温课堂上学过的古诗词,增强对诗词的感悟,进而修身养性、提高文学素养,同时收获知识和文化自信。随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开展,当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在浸润中慢慢萌芽,会有越来越多像沈俊博这样的青少年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获得生命成长,这也正是学校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智慧,可以帮助孩子们在未来保持内在的自信与平静。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传统经典的文脉已经在青少年的血液里流淌,变得与细碎生活里的仪式感密不可分。他们正在孵化成长过程中属于自己的“新文化密码”。(作者系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常刘路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1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