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一线教师如何做好课题研究

罗朝猛    2022-05-05 16:09:43    中国教育报

“教师即研究者”。坚持课题研究几十载,通过参与课题研究评审、结题等活动,我发现并梳理出了中小学教师课题申报书撰写、开题报告中存在的十个共性问题:一是选题陈旧,大题小作;二是核心概念界定不清;三是混淆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四是研究缺乏规范性;五是轻文献综述,述而不评;六是研究路径不明晰;七是堆砌材料,缺乏观点、证据;八是研究方法选用不当;九是缺少理论支撑;十是过程性资料不完整。

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认识,我在做课题研究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大大提高了自身成功申报课题与顺利结题的概率。基于多年的课题研究经验,我认为,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想选题准、研究深、出成果,首先要牢牢树立“六个意识”。

一是问题意识。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即课题,困惑即课题。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选题阶段,要在问题意识下框定研究领域;在撰写申报书阶段,要逐步聚焦研究问题;在课题写作阶段,要深入和分解核心问题。

二是学理意识。学理研究是一种范式的研究,从课题申报书到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均要避免口语化,要力戒流水账式的文字表达。

三是前沿意识。要嗅觉灵敏,要善于捕捉时代的教育热点、趋势。不人云亦云,不跟风炒作。要寻求课题的价值感,打开论证思路,确定研究重点。

四是规范意识。课题研究需要秉持科学精神与严谨态度,需要我们树立规范意识,需要进行规范训练,需要按照课题的规范来开展研究。需要我们讲究研究的科学性、逻辑性、专业性和条理性。

五是方法意识。研究的方法选择取决于研究对象与主题的确定,研究方法是为研究服务的。我们要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寻找属于自己的研究方法。选择一个主方法,贯穿课题研究始末,不同类型方法多元互补。

六是积累的意识。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不停地实践、思考、阅读、研究、写作的过程。积累要讲究方法,要善于运用所积累的材料。瞄准和聚焦某一个目标,坚持长期积累、探索、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课题研究就水到渠成。

在具体的课题操作流程当中,我认为,课题成功的关键点是选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选题刚开始一定要坚持“小”“实”“新”。“小”就是切口小,指的是研究内容和范围。譬如,我曾做过一个课题名为“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个课题就是把大的合作学习理论嵌入具体的英语学科教学实践中,开口小,易于操作。“实”是说有实用推广价值,能辐射,能复制,实效性强。“新”说的是有新意,有与众不同之处,即使是旧课题也能“旧瓶装新酒”。在“小”“实”“新”上做强了,再走向系统性、理论性与前沿性。

这些年,梳理起来,我大致完成了教材教法、研究性学习实践、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特色课程、学业评价、教育法学、国外教育、深度教学等各种类别的课题研究。这些课题一是源于自己教学与工作中的实践困境。比如,我长期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如何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就是一直困扰我教学的课题。二是源于自己长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比如,新课程改革需要课堂转型跟进,所以这些年我把研究的目标聚焦于深度教学研究与课堂改进。三是源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我拥有英语和日语“双外语”的优势,做比较教育研究相对得心应手;我参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10余年,主持与承担特色课程研究就比较轻松。

当然,在课题的研究当中,还有很多具体的环节需要注意。比如,课题的标题应体现研究问题、核心概念、分析思路或是研究方法。题目不宜太长,核心概念不宜太多,表达要精准;在尽量保持研究特征的前提下,题目越简越好,简到20个字左右,等等。

但是,一线教师要做好课题研究,最应该强调的还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不应为了课题研究而研究,要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提炼,凝练为成果,要能助力解决实际问题,还要通过出版与公开发表等形式让成果被引用、被应用,达成转化为“生产力”的目标。

(作者系广东省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05日第4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宁波职教装上数字化“引擎”
下一篇:打牢研究生成长成才“地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