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了然,我们家长很放心!”湖南省浏阳市奥园广场小区学生家长周卫拿起手机,打开浏阳市民办教育服务平台告诉记者,“培训机构查询、报名、缴费,孩子什么时候上课,学什么内容,都可以通过手机即时了解,既方便又规范。”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规模庞大、监管困难问题,浏阳市教育局与银行合作,搭建了一个服务教育部门、培训机构、家长和学生,兼具政府权威、专业服务、行业监管功能的网络公共应用平台,构建规范有序、风险可控的校外培训管理体系,有效强化了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
“黑白名单”让培训机构有了“身份证”
浏阳市现有中小学387所,在校生20余万人,校外培训机构众多,其中不乏“小黑作坊”、无证办学机构,部分机构超纲教学、教师无证上岗等违法违规情况时有发生。
如何实施有效监管?2019年,浏阳市教育局与银行合作探索建设了湖南省首个网上民办教育服务平台,将每个审批办证的合法培训机构纳入“白名单”,并设立了专门界面,对其名称、地址、办学条件、专业特长、课程特色、收费标准等都有详细介绍。家长、学生只需要在手机上登录平台,就可以轻松了解附近有哪些机构是正规机构,开设哪些课程、如何缴费等。
同时,浏阳市不断加大无证办学打击力度,将其纳入乡镇街道和相关单位绩效考核,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围之势。一经查处就及时在平台发布黑名单,第一时间让学生家长知悉、抵制,让无证培训机构时时曝光、无处安身。
两年来,该平台已完成机构登记321家,信息统计7000余条,政策通知发布90余条、公布黑白名单8个批次、处理社会投诉205起。目前,在平台上使用教务管理的机构有180余家,运用平台直播、点播功能的机构有126家,关注微信公众号、通过平台进行课程查询、课程报名、在线缴费和退费的家长和学生近10万人次。
浏阳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谭应启说,“身份认证制”给校外培训机构亮出了“身份证”,公布“黑白名单”,有力促进了校外培训机构的依法合规发展,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动态监测”让培训机构异动有了“报警器”
2021年上半年的一天,浏阳市教育局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科副科长卢红志的手机,收到一家机构资金大量异动预警信息,立即及时启动预案、冻结资金。原来,该机构因为经营不善,负责人准备卷款跑路,因及时发现,64名家长的预交费用得以全部退还。
浏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黄朴介绍,平台对机构的日常管理实施“账户最低余额保证+资金动态监测”的制度,要求每个机构都必须在金融机构开设专门的监管账户,并留存“最低余额”。受疫情影响,这个“最低余额”定为该机构年度收入总额的10%,最低不少于5万元。培训机构撤销、关闭需取出最低保证金时,须先完成学生退费、教师工资支付等清理工作,经确认无资金异常、无其他风险隐患后,银行方能将最低余额返还培训机构。
同时,浏阳市教育局与合作银行安排专人对监管账户实行全天候的资金动态监测,单个监管账户单日资金提取超过30万元时,平台就会发出风险预警。教育和金融部门接到预警后,立即开展专项调查和风险评估,启动应急预案,最大限度防范因机构终止办学卷款跑路等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
目前,浏阳市233家培训机构全部开设了监管账户,并足额留存最低余额保证金。“最低余额保证+资金动态监测”制度给校外培训机构加上了“紧箍咒”,为主管部门装上了“防火墙”。
“很平稳。”浏阳市教育局校外培训监管科科长周晓告诉记者,该制度很好地助力了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工作,全市原164家学科类培训机构中,目前有86家申请转型,35家继续开办,其余的申请注销并关停。
“分段拨付”让学生家长吃下“定心丸”
浏阳市教育局曾收到一条家长的网上投诉。城区一所培训学校存在一次性收取超3个月的费用,未存入监管账户,且不同意退费的情况。教育局立即联合相关部门调查取证,对该培训学校作出警告的行政处罚,并将其违规收取的学费全部转入资金监管账户。
针对培训机构不如实上报全部学生人数、未将所有收费全部纳入监管的现象,2021年秋季起,浏阳市推出了“资金全纳入+分段拨付制”的更严监管举措。要求培训机构与家长签订和开具统一编号的培训合同和收费收据,培训预收费用必须全额缴入监管账户并予以冻结,从次月起3个月内分3次进行解付,比例分别为30%、30%和40%。
为确保培训收费全部纳入监管,浏阳市要求各乡镇(街道)教育发展中心,定期审核辖区内所有培训机构的合同与收据,并将实收金额在平台填报。后台将根据实收金额与培训机构账户收入资金自动进行比对,一旦金额不匹配,该培训机构账户将自动标红预警。浏阳市教育局随即启动紧急处置,依规严肃处理。
浏阳市教育局为培训机构统一制作了缴费二维码,要求培训机构在前台和入户门内醒目处摆放、张贴,推行实施“一码收费”“分段拨付”,并通过“告家长一封信”告知每一名学生家长,培训机构只能通过这个与监管账户绑定的收款码收费。目前,后台显示,全市各培训机构通过收款码收取学费的订单共8340单,订单支付总额1532万元,预收费用基本已经全部纳入监管。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09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