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是破题之举

2022-04-11 12:02:04    光明日报

1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完善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巩固控辍保学成果,逐步实现进城务工青年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让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的中国,人口流动的规模与频率世所罕见,也正是这样的流动带来了中国经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与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不同,当下的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越发明显,这是物质基础相对充裕后的自然选择,也必然带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人数达1429.7万人,比2015年增长了62.6万人。揆情度理,上千万孩子的教育资源、安全支持、心理健康问题都应当受到重视,其中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则是破题的关键。

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一段时间以来,户籍与房产作为挂钩学位的重要依据,导致随迁子女的教育选择变窄。尤其在北上广深等教育资源供需紧张、流入人口众多的特大城市,随迁子女常常要在无学可上和被迫与父母分离的境况下做出两难选择,即便能够在打工子弟学校等民办学校入学,也面临办学资质不全、学费高昂的问题。入学待遇同城化,能有效破解这样的困境,使随迁子女公平享受教育发展的成果。青少年阶段也是心理成长发育的敏感阶段,入学待遇同城化能够给远离家乡的青少年带来教育公平的感知和实现教育预期的可能性,缓解因迁移流动、社会关系重构所引发的不良心理状态,呵护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

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有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孩子“在一起”,让孩子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和更公平的学业竞争可能性,常常是进城务工人员奋斗的朴素出发点之一。入学待遇同城化不仅能让孩子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也让孩子的父母——那些城市的建设者们对城市更有归属感。流入城市也会因为进城务工人员长期稳定的生活与安心的工作,收获更优质的劳动力红利、创造力红利。今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印发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就强调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扩大公办学位资源,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优先将随迁子女占比较高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政府购买学位范围。

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也有利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在以往的认知中,农村是人们生育意愿相对较高的地区。但近年调查显示,很多地区农村青年生育二孩、三孩意愿不强。这固然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儿防老”动因弱化的原因,也有子女养育成本居高不下、一旦进城务工容易造成亲子分离的现实。进城务工人员的生育,相对于城镇青年的生育,面临更多的困难。缺少家庭支撑,缺少稳定住房,在入托、入学等公共服务上存在短板,都会降低生育意愿。因而,当社会呼吁构建生育友好社会,为生育家庭减压时,也要将更多视线投射到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进城务工青年身上。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大胆地在城市生育。

当然,正如此次《意见》所提出的那样,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要逐步实现。毕竟,学位的增加、师资的配备需要真金白银的教育投入,需要理顺机制稳步推进,但步子再快一点,干劲再足一点,进城务工人员就能更安心一点。(作者:张焱)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教育部印发2022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
下一篇:地方强校齐迁省会值得再审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