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鄱阳县扎根乡村的年轻教师。 樊世刚 摄(资料图片)
■重大典型报道教改先锋
一条山谷,一座拱桥,一排古朴民居,一片金黄油菜花,勾勒出“中国最美乡村”的秀丽。
江西上饶,地处赣、浙、闽、皖四省交界,下辖的婺源拥有“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在这里,一座村庄就是一个博物馆。在这里,广袤的农村就是最大的现状。
但外人看不到的是:“H”形的奇特地理形态,让湖滨、丘陵、山谷纵横交错,全市南北最狭窄的连接处仅10公里,东西最狭长的距离达到了210公里;曾是全省人口第一大县的鄱阳县刚刚脱贫摘帽,拥有160万人口,而全市人口最少的县仅有20万人口,人口分布不均;全市乡村教学点大量存在,婺源的教学点曾达到259个,“一校一师”数量曾达到162个,占全县公办学校总数的50.6%。
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地形复杂、农村占比大的上饶正面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具有鲜明的样本意义。这里就是中国乡村教育振兴的主战场。
面对未来、观照当下,上饶市委、市政府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闻鸡起舞、日夜兼程,擦亮“学在上饶”品牌,加快推进上饶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开启建设教育强市新征程。
多做一点,留住人才——
本土化差异化的“政策+”
“乡村教育振兴的‘牛鼻子’是人,更是人才。要把教师当成人才来看待!”在上饶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侯小仙看来,从人到人才,一字之差的背后是对于乡村教师理念的迭代、选才标准的提升和供给政策的细化。
为了给乡村源源不断地供给人才、留住人才,上饶在用足用好现有国家、省级政策基础上多做一点,采取了一系列适合本地的“政策+”办法。
从2007年开始,上饶的初中毕业生报考志愿时发现,竟可以填报自己所在乡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定向计划。回到本乡本土工作,还带着编制,一时引得众多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报考。
在“一校一师”占比众多的婺源等乡村教育大县,能歌善舞、一专多能的定向师范生成了众多教学点的“宝”。
——为了能够用足用好定向师范生政策,上饶采取的“政策+”就是:细化前端本土化服务与培养。去年7月,在总结前期定向师范生培养的基础上,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推出系列重磅举措:成立乡村教育振兴学院,对定向生实施单独学院式管理;建立定向生片区包干制度,成立12个县市区工作组,一一对应、全面覆盖上饶市12个县市区,全年按月细化片区包干服务内容。
——为了让乡村教师不再家校两头跑,上饶采取的“政策+”就是:精准实施“归雁计划”。从2016年以来,上饶在江西省率先推出“归雁计划”“团圆计划”“温暖计划”等举措,开通返乡任教绿色通道。目前,全市共有1323名教师回原籍任教。
——为了让上饶的学校招到留得住的人才,上饶市教育局和人社、编办、纪检等部门组团陪同学校带着公章招聘、面试,当场签订三方协议。
——为了让乡村幼儿园有稳定的教师队伍,上饶给每个乡镇中心幼儿园至少配备2名在编教师。
在本土化、差异化的施策理念下,各县市区充分发挥自身特点,瞄准痛点,提高政策精准度,把政策实施的效果最大化。
在广信区,针对全区南北狭长的地理特征,把农村边远乡镇补贴政策的两个标准重新细化为三个标准,让最偏远的教师能够安心从教。
在婺源县,大力实施“红烛奖教金”制度,每年给“一师一校”教学点在编教师发放3000元。
在德兴市,建立起教师工资收入对当地公务员收入动态调整机制,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高于本地公务员。
瞄准关键,用好人才——
以关键带动全面
1月6日,一份公开选拔6名校长的通知,搅动了整个玉山县。
在城区端明小学做了多年副校长,刘承荣一直有一个绿色教育梦:得一个山环水绕处,寻一群志同道合人。
“阳光来了!”刘承荣得知要公开选拔校长后,一开始还打退堂鼓,但是接下来公开透明的流程,让他放下心来。经过选拔,他以第一名的成绩
被选拔到六都乡中心小学做校长。
现在,绿色教育梦正在这所乡村校得到落实。
“这一次公开选拔,就是要大张旗鼓地在全县树立、传递选人用人的好生态和正能量。”玉山县政协副主席、县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赵东青介绍,“从这次开始,以后新任校长必须公开选拔。”
公开选拔一名校长,打造出了好生态。
攻克了校长选拔这个关键环节,玉山县先后探索了推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推进校长职级制管理、设立“三名”工程专项基金等深层次的系统化改革。
在上饶市教育局副局长郑乐春看来,专啃硬骨头将会获得关键环节的突破,继而带来整体性、系统性的变革。
面对选人用人上的硬骨头,上饶教育人迎难而上——
教师理念不新?上饶借助“上上合作”机制,加强与上海的合作对接,先后组织教师到上海跟岗学习培训达580多人次。上饶先后举办五届华东师大信江教育论坛和一届北师大信江教育论坛,全国知名专家纷纷来到上饶授课,现场参训人员3500余人,线上实时收看共计50万人次。
名师数量不足?上饶深入推进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组织开展名师、名校长评选及梯队人才遴选。开展名师名校长工作室课题立项评审,设立名师工作室15个、名校长工作室9个,划拨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资金132万元。
班主任待遇低、没人干?上饶市以班主任团队为关键突破口,注重激发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提高班主任福利待遇,提升育人效果。以玉山县为例,小学班主任每月每班100元提高到400元,初中班主任每月每班150元提高到500元。
弯道超车,赋能人才——
摸准数字教育的脉搏
行走在上饶信息化校园里,会发现一些特殊现象——
信息化教学做得最好的不一定是信息学科教师,而是数学、物理甚至体育、音乐等教师;
农村孩子对于数字教育的热情和需求更旺盛,一旦找到突破口,取得成绩的速度和高度超过城市;
……
深入梳理分析发现,特殊现象的背后,是上饶摸准了数字教育助力教师队伍建设的脉搏,即人工智能教育是大众的,不是独有的;是重应用的,不是重软件的;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
“摸准脉搏,少走弯路。”在侯小仙看来,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智能教育实施的关键要素,没有教师观念的转变、能力发展、素养提升,很难实现传统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跨越。
侯小仙介绍,特别是与上海开展“上上合作”后,在上海挂职领导、教育专家的帮助下,上饶规划出了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推进路线,各县区结合各自实际进行有益探索。
“教育信息化要可持续化发展,必须不断提升师生的信息理念和素养。”说这话的是铅山县电教站站长祝天生。本是高中英语教师的祝天生,2014年到电教馆后,带着几位教师完成了一个网络环境下人工智能助力教师发展的课题。
随即,一场信息化浪潮在铅山县铺开——
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教育机器人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全县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每周末两节教育信息课,把全县教师轮训一遍;制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运用考核表,完善教师信息化水平的督导评价制度……
一项“以需促训、以训促学、以赛促教、以督促用”的人工智能助力教师培养的机制正在走向成熟:所有学科的教师们都“动”了起来,在信息化加持下各科的课程创意迭出,教师的课题呈井喷状生发出来,成了从县市、省再到国家各层次的课题申报、数字教育交流、典型发言中的“常客”;而铅山乡村的孩子们在世界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中频频获得一等奖……
地处武夷山脉北麓的山区小县铅山,以理念为先、实用为要的有效举措,最终成功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
为了解决农村教学点的“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和师资短缺等问题,2015年,上饶市在婺源县试点推动“专递课堂”建设。
婺源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建成两间全省首家智慧钢琴教室,云录播教室22间,“专递课堂”项目覆盖全县所有中心小学及村小、教学点,顺势推进“专递课堂教研共同体”建设,实现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有效缓解偏远山区师资紧缺现状。2020年,婺源县成功入选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
过去几年,作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的上饶,把智慧教育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解决师资、资源、条件等不足的一个利器,通过人工智能教育赋能教师,努力实现了弯道超车。
薪火相传,尊重人才——
激发教师的内驱力
每年教师节,德兴市都会举行一场专属于教师的盛典——教育荣誉殿堂颁奖。
每年围绕一个主题,评选出“十佳最美教师”“师德模范”“教学能手”“家校合作实践者”“尊师重教实践者”“模范乡村教师”等奖项。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套班子的所有正副职领导全部出席。
很多教师坦言,在职业生涯中能上一次德兴教育荣誉殿堂就知足了!
不单单是德兴,在上饶的各个县(市、区),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也都受到了社会极高的尊重。
婺源出台县领导联系“一校一师”教学点及优秀教师、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制度,并将教育工作纳入对乡(镇、街道、园区)科级领导班子考核内容;每年安排多名优秀教师休假疗养。
玉山县出台“建设江西教育强县的十条举措”,设立“三名工程”专项基金200万元,大力提高教师待遇,筹设爱心教育基金……件件暖到教师内心。
而更大的礼包正在路上,上饶市即将专门印发《关于加强教师关爱工作的实施意见》,礼包内容包括:中小学教师凭“教师礼遇优待卡”,办理公交卡享受五折优惠,免费游览上饶市域内国有各大景点及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等。
安排一线教师特别是长期从教教师进行疗养休养,重点向符合条件的班主任和乡村教师倾斜;统一建立中小学教师(包括退休教师)健康档案,落实教师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制度。
办好教工食堂,提升早餐和中餐品质,免费为参与托管等工作的教师提供晚餐……
在侯小仙看来,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自觉性。
种下去一粒粒尊师的种子,激活了一位位教师献身教育的自觉性,长出了一棵棵幸福成长的参天大树——
在婺源县偏远的大山深处教了大半辈子书,江湾镇栗木坑小学校长黄碧辉面对着下辖6个“一校一师”的教学点,却“乐此不疲,沉浸其中”:参加课堂教学竞赛获县级一等奖、市级三等奖,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几篇,多次主持省、市级课题立项并结题。
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地处偏远农村的广信区煌固镇汪村学校形成了以校为家的传统,拥有20多对夫妻教师。张恕民刚刚来到汪村学校做校长,便总结出学校“三爱”的家文化: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近年来,上饶市获评全国最美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省模范教师8人、全省师德标兵2人……乡村优秀教师在上饶扎堆涌现,创造了上饶乡村优秀教师“群体现象”。
在上饶广袤的农村,乡村教师们就像是一朵朵金黄的油菜花,散开在美丽的乡村原野中,静静等待一个个饱满果实的成熟。
中国最美乡村,最美的恰是乡村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0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