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重振“县中”十人谈

2022-04-01 12:35:09    新华每日电讯

今年全国两会,“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据统计,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2万所,其中县域高中(以下简称“县中”)约7200所。近年来,占据全国高中半壁江山的县中因优质师生流失、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县中如何走出困境?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日邀请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共同为县中振兴出谋划策。

访谈嘉宾

张志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李静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处处长

王 旋:山东省烟台市教育局副局长

撒忠民:广西柳州市教育局原局长

杜晓利: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所长

贺颖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

吕 建:江苏省海安中学校长

孟祥胜:山东省招远二中校长

蓝树民:广西鹿寨县鹿寨中学校长

雷望红: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县中有多难?

张志勇:2020年我在河北一个县调研,全县中考前500名的学生没有在当地高中读书,都到地级市一中或市里其他高中就读了。

贺颖春:我们县约2/3的高中生流失到外面去了。只靠我们学校的力量,把优生留下来难度很大。高中生快速流失,又加速了县域内初中生流失。

蓝树民:在我们学校,有五年教龄的老师每月工资到手不足1500元。学校很难招到男老师。我想方设法撮合学校老师,双职工稍微稳定一些。

撒忠民:总的来说,在中西部地区,不少县中都面临着“生源之困、师资之困、硬件之困、保障之困、质量之困”。

李静波:历史地看,县中困境是发展中的问题。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县中发展遭遇了生源流失、师资流失等问题。

为何要振兴县中?

杜晓利:研究表明,县中对一个地方的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聚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地方政府办好县中,能够为当地的产业升级储备人才。县中振兴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

张志勇:教育公平要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能否办好县中,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公平政策的实施。县中兴,则县域教育兴;县中强,则全县民心安。我们要将县中振兴放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大视野中去理解。“县中困境”现象不仅影响人们对当地教育的信心,更直接影响青年人在当地就业的意愿,影响县域经济产业布局对人才的需求。

“县中困境”既是教育不平衡问题,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教育平衡解决了,反过来会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发展。

怎么留住生源?

雷望红:去年我在江西某县调研发现,县中生源流失,有相当一部分是非理性跟风。大城市的超级中学或者民办学校将县初中成绩前10名的学生挖走,成绩排11名到50名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就会很紧张,进而想方设法将孩子也送到城里去。哪怕这个决定会给学生家庭增添很多负担。

再则,教育是双向互动的,如果能够把优质生源留住,也更易让教师获得事业成就感,激发他们对县中前景的信心。

吕建:南通的七个市县区没有一所县中出现所谓的“塌陷”,是因为南通一直严格禁止跨县(区)招生,不会出现一所名校“扫荡优生”、其他学校“泯然众人”的局面。

王旋:35年来,招远市一直坚持并不断改进中考招生“一评二挂”机制,较好地稳定了县域生源。所谓“评”,是按照统一的评估标准每年对所辖初中的教育教学进行全面评估,“挂”是将评估成绩与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挂钩、与评先树优挂钩。

从1995年开始,招远把中考招生指标100%分到了每一所初中学校,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中考分数线。高中不再互抢资源,初中之间开始从升学竞争转变为办学水平竞争,校际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小。

张志勇:过去我们“穷国办大教育”,集中力量办重点学校成为解决投入不足与教育发展矛盾的选择。然而叠加上片面的教育政绩观,客观上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一校独大”、其他学校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办学格局。这样的格局使得了优质生源流向重点高中,其他普通高中难以留住优质生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质生源的流失是县中教育失衡的最直接原因。我们要厘清公办高中教育的公共服务边界,按照办学主体划定高中学校的招生边界,严禁跨市、跨县招生。同时,按照中央文件要求,民办高中实施属地管理,在审批地所在范围内招生。

去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扭转县中生源流失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南省、浙江省、江苏省等省份已经明令禁止跨区域招生。河北也要求,最迟从2024年开始,民办普通高中只允许在审批地招生。

如何稳定师资?

孟祥胜:据我的观察,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职称晋升难,是县中老师普遍面临的困难。比下,县中老师没有乡村补贴,有的待遇还不如乡村教师;比上,县域财政收入少,县中教师工资不如地市级以上的同行。

贺颖春:我们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比不上大城市。一些老师希望有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去张掖市区或者其他条件更好的地方。

不过,近两年,教师流失的情况有所好转。我们同北京和省内的中学合作,将老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送过去培训,结成教育共同体,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这样的交流合作,开阔了我们教师的眼界,增强教师搞好民族地区高中教育的自信。

张志勇:教育有很强的公共性,公办教育用的是公共资源,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为什么同样是享受公共服务,重点高中50%的教师是优秀教师,而普通高中只有10%?师资等教育资源应该均等化。教育资源配置要服务公共利益,不能完全按市场化配置。

强化县中师资,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完善县中校长队伍建设的省市统筹机制。配优配强校长,是振兴县中教育的关键。二是实施县中优秀校长、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待遇留住优秀校长和教师。三是要为县中振兴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师资。四是要为县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做到事业留人。

吕建:我们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靠什么留住优秀教师?二是从哪里补充新生力量?仅仅靠“禁止流动”不是稳定师资的长久之计,留住人的同时还要留住心,关注当下还要关注未来。

首先,要让现有教师“想留”而不是“被留”,要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成就感和尊严感。

其次,要让优秀师范生挑大梁,而不是为了吸人眼球一味追求名校毕业生。我们要冷静思考一下,高学历是否等同于教书育人的能力?小庙留得住大神吗?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经过系统培养的师范毕业生,入职后往往很快就能适应教师角色。

振兴县中的钱从哪来?

撒忠民: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相对紧张的中西部地区县级政府来说,振兴县中任务艰巨。

广西承诺县域建一所高中补5000万元,然而现实中建一所学校需要五六个亿。现在不少县区财政都比较紧张。

张志勇:提高县中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必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县中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按照中央与地方教育事权划分清单,高中教育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应强化省级财政对县中的支持,加大中央财政对薄弱地区高中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同时,必须尽快健全县中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机制,应借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做法,建立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机制。

另外,建立完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学费标准定期动态调整机制,适时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水平。省、市两级要加大对欠发达县区经费投入,确保县中生均公用经费足额拨付到校。

杜晓利:县中发展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不能一谈到县中就全变成教育部门,甚至教育督导的责任。

振兴县中需要政府多部门协同推进。财政部门要健全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支持县中及时补充教师,完善县中教师待遇保障和激励机制;自然资源部门要合理保障县中学校建设用地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修订完善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政府应将各个部门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有效回应老百姓的需求。

县中振兴+双减=?

蓝树民:“双减”一是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但要减量提质;二是要减掉校外培训,但要减“外”强“内”,突出学校教学主阵地功能。

在“双减”政策下,学生有了更多时间、更多机会发展兴趣特长,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始终坚持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我校近40%学生是农村留守学生,近20%学生是离异或单亲家庭,他们较自卑、敏感、不善交流。因此,我们通过科技、体育、艺术、劳动等课程学习,提高这些学生的自信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张志勇:县中教育到底要走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之路?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县中模式”,不少人颇有微词,认为是举全县之力,片面追求应试教育的产物。

振兴县中绝不是复兴“县中模式”,而是要在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前提下,走出一条“育人为本、尊重规律、改革创新、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育人为本,就是要摒弃应试教育的办学取向,以立德树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办学治校的根本宗旨。尊重规律,就是要坚持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化发展。改革创新,就是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特色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多样化、特色化办学之路。

与大中城市高中教育相比,县中教育在综合实力上处于相对薄弱的一方,越是如此越要找准方向,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振兴县中,走出应试教育的“紧箍咒”,绝不是要县中教育放弃升学教育、不要升学率,而是要摒弃应试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做法,要回归育人本位,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走好适合自己的升学之路。

什么是良好的县域教育生态?

吕建:一个县的县中,最好层次分明,同水平的学校最好只有一所。人为搞成两所,往往会出现买生源、抢老师现象,最后两所都搞不好。

撒忠民:我不赞同。一家独大不可取。公共政策要平衡,大家都要竞争,凭什么你一家独大?

李静波:县中振兴不能局限一所高中。县中是指县域普通高中,我们的着力点不是县一中,而是县域薄弱高中。近些年,一些县中具有合并倾向,一个县要集中打造一所大规模的、高质量的高中,但这不利于整个县域的教育生态。县域多办几所高中,不是集中在升学上,要从分层发展向分类发展转型,形成多样化、特色化办学,让县域高中形成办学良性生态。

张志勇:一些省份北大清华生源来源不超过5所高中,对优质生源的垄断给教育生态造成了破坏。

一些地方愿意拿一个亿办一所学校,却不愿意改造10所学校,就是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办重点,冲击升学率。这是照顾全县老百姓利益吗?这是牺牲分母,照顾分子利益。我们办教育是为了所有家庭的孩子健康成长,不是为了少数人冲击名校。

良好的教育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从学前就开始了,贯穿小学、初中和高中。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要尊重教育规律,杜绝破坏教育生态的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今年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在全国开展“清理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全面修复教育生态”专项治理行动,着重聚焦清理多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记者:李坤晟、张典标、黄书波、刘婧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唯改革评价机制能刨除假论文根基
下一篇: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