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江苏科技大学:传承造船基因 培养科技人才

2022-03-31 11:12:27    光明日报

江苏科技大学机械楼一间不起眼的教室里,承载着该校机械工程学院“擎天架海”团队的远大梦想。团队先后19次调研国内多家船舶企业,拥有100多种船型的100多万条设计及建造工艺数据库,最终研制出国内首款智能胎架系统,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金奖。目前,“擎天架海”团队已成立江苏云海胎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产业化步伐。

在江苏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持续创新。“在新的高等教育使命召唤下,江科大通过推动项目化教学,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致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和社会实践能力强、专业适应面宽、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周南平表示。

夯实海洋强国之梦

“‘船舶主要要素确定’这部分内容,引入‘小数点’的故事,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作风,重视职业素养,培养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江科大陈悦老师主持的“船舶设计原理”在线开放课程,获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金课)认定,代表学校参加首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本科)获二等奖。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江科大持续深化“课程思政聚合行动”,把江科大“船魂”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近现代船舶工业发展与中国崛起”作为国家在线开放课程,登录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十集“精神的丰碑”主题慕课、六集“百年·初心”党史人物系列微课,登上学习强国江苏平台;学校景荣春党支部爱国思政移动课堂获评江苏省“信仰公开课”示范课。

聚焦海洋强国战略,江苏科技大学充分发挥根植船舶行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多方共建,通过“转型教育、专业教育、项目实训、引企入教、企业实践”五步进阶培育学生特质。学校将凝结着师生智慧的国产航母、海洋石油981平台、“蛟龙号”“奋斗者号”深潜器等大国重器科研成果融入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打造思政类通识教育课,建成“兴船报国+家国情怀+精神引领”通识课程体系。

每逢假期,一批批优秀学子前往上海外高桥造船、江南造船、扬子江造船等船舶企业实践学习,在工程实践岗位上近距离感受“大国重器”,树立为海洋强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的宏伟目标。

构筑协同育人平台

江苏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产业伴生与企业嵌入:船海制造业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于2021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这一成果经过20余年系统深入的教学改革实践,培养的毕业生在船海制造业、著名IT企业和咨询公司实现高端就业。

围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江苏科技大学力求“教学成果奖”真正体现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果。学校以关键教学问题为突破口,通过伴生船海产业,紧密对接产业需求,重塑符合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转型要求的课程体系。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就要通过推进课程建设来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基于这一培养定位,管小燕老师试水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她将易于理解的基础概念性知识录制成慕课,线下课堂多为实际工程项目案例分析和综合应用,课中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培养优势逐渐显现后,管小燕的课程也被评为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产业学院变成了学校实践育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平台。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科技大学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组建“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并成功获批2021年省高校重点产业学院,“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制造虚拟教研室”入选首批江苏高校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点。

育高素质创新人才

2021年11月,“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在江科大启动。“神舟十一号带上天的‘明星’蚕宝宝等一批蚕桑产业成果,都出自江科大蚕业研究所。”该校李木旺研究员自豪地介绍,该机构研发提供中国乃至世界主要的蚕桑品种与栽桑养蚕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

以这些先进技术为基础,团队老师带领学生走基层,下农村,进农户,开展品种推广和技术服务,“广西德保县、平果市、江苏泗洪市20多个乡村的山路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李木旺说。2021年,钱平老师等指导的学生团队,凭借“秋丰白玉——新型杂交‘航天蚕’引领蚕桑产业振兴”项目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金奖。

“江科大弘扬‘船魂’精神,培养肩负‘兴船报国’使命的时代新人,十年来为全国500余家企业输送造船工程师近2万名。”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葛世伦表示,“载着一批批高素质人才驶向星辰大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谢凌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培育创新土壤  滋养创新精神(在一线)
下一篇:搭建平台,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教改一线·校长和学校的故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