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学校思政课的重大意义,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3月1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3年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3年来,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党组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构建思政金课体系为基础,以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抓手,以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为突破,切实推动思政课建设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堂“金课”:
聚焦铸魂育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思政课如何把“有意义”讲得“有意思”?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八个统一”给出答案,强调思政课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3年来,教育部和各地各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聚焦铸魂育人,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形成合力办好思政课的工作格局,着力构建思政金课体系,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创新思政课,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编写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和系列教学辅导用书,思政课课程群不断健全完善。
——强化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育人资源,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善用“大思政课”,把田间地头、工厂社区、红色地标等社会大课堂变为立德树人的不竭资源,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连续3年举办领航计划,广大学生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字,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2012年的100余家发展到2021年的144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点建设37家全国重点马院,教育部支持建设200余个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016年至2021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9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个增至279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他强调说,思政课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重要评估标准。
“我们就是要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在发布会上介绍,该校于2019年在全国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通过吸收最前沿的内容、集中最优秀的教师、给予最全面的保障,确保这门思政必修课的高质量开设。同时,增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共党史一百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等思政选修课,构建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本硕博思政课程体系。
沐之以春风、润之以细雨,于无声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游森指出,从2020年德育状况监测结果来看,中小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八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超过95%的学生报告学校开展过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
“3年来,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大幅提高,广大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大大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高度认同,‘四个自信’显著增强,充分彰显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徐青森说。
一支“铁军”:
坚持固本强基,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发布会上,一组数据令人振奋。截止2021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专职思政课教师年轻化成为队伍发展新态势,49岁以下教师占77.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背后是全方位体系化的教师培养体系日益完善。
据介绍,2019年起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国家关键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繁荣计划”设立了思政课研究专项;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设立奖励基金,奖励表彰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
与此同时,教育部组织4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32个“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开展常态化的研修培训,每年培训教师近6000人。在国培计划中也加强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
“辅导员队伍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介绍,截至目前,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达到24.08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约5.2万人,师生比实现从1:205到1:171的配置,31个省(区、市)辅导员配备实现了整体达标。
更多力量汇集到思政课堂上。3年来,每年有300多位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400多位“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进校园,3年共有300多位“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担任校外辅导员。
在快速发展下,徐青森敏锐地看到,当下还存在教师配备不平衡、队伍素质有差距的问题。“我们要坚持精准施策,强化地方和高校党委的责任,加快补齐教师配备的短板。要进一步完善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体系,继续坚持效果导向,继续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办好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示范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还要强化激励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徐青森说。
一众“平台”:
凝聚育人合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支撑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200个公众号,6119万名粉丝,阅读量超8.6亿次。
3年前,或许很难将这样的流量大号与思政课联系在一起。如今,高校思政类公众号“火”了,直播、短视频、H5等新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思政课堂,形成了网上“思政大课”新样态。
“网络空间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要贴近学生需求。”张文斌表示,为激发学生主体作用,教育部连续举办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高校师生创作生产数百万件优秀网络文化作品。
徐青森介绍,3年来,教育部推进建设以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和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为核心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建设覆盖每门思政课,服务一线教师的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和在线示范课程库等资源库,研制开发精品课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其中,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改造升级,建成教指委专家值班答疑、听课记录、教师研修管理等7个子平台,累计访问量500万人次,实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精彩。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思政课赋能,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一个最突出的体现。”王易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形象地比作“大超市”。“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这里管理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课件、创新教学互动,还可以依托移动端,满足掌上服务需求。思政课教师正是在这里根据学生的‘口味’,挑选‘食材’、烹饪‘大餐’。”王易说。
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平台也正在发挥作用。
游森告诉记者,教育部大力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遴选开发了一大批各类优质专题教育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在支持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充实丰富德育教育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我们的集体备课平台将是交互式、互动式的,除了要向老师们提供这些资源,更重要的是不断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和丰富资源供给,实现良性互动。我们还要面向学生的‘学’,建设思政课在线学习和实践成果的展示平台‘青梨派’,把优质的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也鼓励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主地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等网络作品上传平台进行发布和互动。”徐青森说。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1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