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推进5G与教育双向赋能和融合创新

2022-01-29 12:19:47    光明日报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与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于1月27日联合公示了2021年“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名单。经自主申报、地方推荐和专家评审后,有109个项目进入公示名单。围绕本次试点工作,光明日报记者专访了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

记者:两部门为什么联合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

谢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5G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就积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提出过明确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率先聚焦重点民生领域应用需求,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为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迈开步子、蹚出路子,这是我们信息通信系统的责任和担当。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这次试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教育部共同牵头组织,教育部高度重视,两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全力推进5G与教育的双向赋能和融合创新,推动教育模式变革和教育生态重构,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雷朝滋: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教育发展也进入了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列为八大行动之一,提出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推动教育领域以网络、平台、资源、校园、应用和安全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慧教育发展数字底座。此次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联合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旨在遴选一批利用5G网络的教育信息化最佳实践和解决方案,推动智慧教育更快更好发展。

记者:“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整体申报情况如何?

谢存:“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充分调动了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呈现“部门协同、上下联动、产学合作、聚力创新”的特点。各地通信管理局、工信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紧密配合、精心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等积极申报、迅速行动。全国累计征集到项目1244个,涵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我们鼓励各方以联合体形式申报,多数试点项目参与主体多元化、协同创新特征突出。学校、电教馆、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电信运营商、教育信息化企业等积极组成创新联合体,跨界合作。由各级各类学校牵头申报的项目占比近七成,学校成为应用场景“主战场”。多数项目聚焦探索集成创新和多场景融合应用,课堂互动教学成为当前5G应用的热门场景。

记者: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现代化方面,“5G+智慧教育”试点将发挥哪些作用?

雷朝滋: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人们对教育的诉求从标准化、规模化的学校教育,变为更加泛在灵活、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终身教育。此次“5G+智慧教育”试点坚持应用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围绕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开展,为破解教育热点、痛点问题提供新契机,主要发挥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二是有效支持教育评价改革深化,通过教育大数据的深度应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激发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应用活力,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新生态,推动智慧教育的规模化、常态化应用,提升教育服务供给能力。

记者:从本次试点工作看,当前教育领域对5G的应用需求有哪些?

谢存:本次试点申报项目主要聚焦5G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共性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共性化需求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搭建跨校区、地域的5G教育专网,支撑多方信息资源共享,将教学覆盖范围从同城多校区、多网点扩大至一校跨多省;二是以5G广泛连接校园设施、资源和师生,实现精细化校园管理,深化智慧校园建设;三是利用5G技术开展大规模远程教学和多学科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教学。个性化需求方面,还涌现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应用,如5G+智慧农业虫情监测、5G+智能机器人+VR/AR航空博物馆等。

记者:“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把握了哪些重要原则?

雷朝滋:智慧教育发展要始终坚定地遵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方向,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在“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中,主要把握了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南,在智慧教育实践中所做的一切探索、一切努力、一切创造最终都要归结到人才培养上。第二,坚持应用为王、技术支撑。着眼于5G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从多个方向进行探索,从应用层面对信息化进行强化和延伸,充分发挥5G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作用,积极探索智慧教育发展,把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向新高度。第三,坚持数据赋能、安全管理。构建智慧教育新样态应重视完善教育数据管理制度,建立数据标准体系,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

记者:下一步对推进“5G+智慧教育”深入发展有什么整体考虑?

谢存:当前是5G应用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明确了未来3年“5G+智慧教育”的任务目标。下一步将以此次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打造一批5G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样板项目,及时总结经验、做法、成效,树标杆、立典型,努力推动“5G+智慧教育”应用从小范围探索走向大规模落地。

雷朝滋:我们将通过这次“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积极探索5G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为破解教育难题、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的路径手段。下一步,我们将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统领,切实抓好已部署试点地区和单位的效果评估和经验总结,加强过程性管理和针对性指导,聚焦解决关键核心问题,形成发展亮点,树立发展标杆,发挥带动作用。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9日 10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南:发布校外培训机构禁止性事项负面清单
下一篇:同燃冰雪梦 一起向未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