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双减”后首个期末考试不该再现“聪明药”

2022-01-14 11:20:39    北京青年报

又到期末考试季,一些微信群中流传着一种号称可在短时间内提升学习成绩的“聪明药”。有服药者“现身说法”表示,“聪明药”不仅效果好,而且“没有成瘾性”。能让人在短期内变“聪明”,这使一些习惯考前“临阵磨枪”的学生看到了希望,认为相比于天天挑灯夜读,吃一两颗“聪明药”要轻松、容易得多。专家表示,走这样的捷径背后是危机重重,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1月13日《科技日报》)

“聪明药”滥用现象由来已久,但此次“聪明药”再次出现,与此前存在一些不同。比如,过去“聪明药”只有参加高考、研究生考试、职称考试等重要考试的考生才会滥用,可是现在就连常规的期末考试也出现考生服用“聪明药”现象,说明“聪明药”滥用呈现扩大化的趋势。

更大的不同是,这是“双减”政策落地之后的首个期末考试。按理说,“双减”为学生松绑,期末考试的压力锐减,“聪明药”就会显得多余。从全局的角度看,事实也的确如此,有媒体近日在全国多地调查发现,当前的期末考试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分数不再显得重要,趣味性考试增多,有些学校甚至不安排学生坐在教室里答卷,而是变成了快乐的智慧大闯关。在此背景下,“聪明药”仍然在一些地方卖得很火,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

“聪明药”反常出现,说明“聪明药”滥用现象比较严重和难于治理。“聪明药”是几种一类精神类药物的统称,它们都存在巨大的毒副作用,具有成瘾性,且会抑制生长发育。而且,断药后还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暴躁抓狂等戒断反应,让服用者付出惨痛的代价。加大对“聪明药”滥用的治理力度,已成当务之急。

作为“双减”后首个期末考试,这次考试不仅检验着学生们的学习成果,也是对“双减”实施效果的一次“考核”。“双减”之下,“聪明药”仍在一些地方被广泛滥用,反衬出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还较大,当地“双减”政策的执行力度还不够,为学生“减负”仍须作出努力。

落实“双减”政策,学校、老师、教育培训机构等主体都需要全面参与,在这其中,家长和学生的态度也至关重要。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正确理解教育的意义,进而端正学习态度,是配合做好“双减”工作的先决条件。“聪明药”仍被滥用现象说明,提高家长和学生健康素养也是当务之急,假如忽视了这一点,“双减”之下的“聪明药”滥用就难以避免。(秋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高校主动公布“刺眼”未就业率为何获赞
下一篇:三名小学生赌气走高速!原因竟是嫌作业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