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南关街道,仓南街社区联合潍坊市荣复军人医院、潍坊标榜美容美发学校等,走进联建共建的两个村改居社区——武家社区、徐家社区,为社区60岁以上的居民免费查体、理发,让进城的农民喜笑颜开。
党建联建、干部下沉、“六员”共治、“电小红”工作法、数字化治理……记者采访发现,南关街道围绕更好地为村改居社区服务,今年出台了一系列实招硬招,成效明显。
潍城区委书记刘金国介绍:“今年以来,潍城创新推动基层党建融合发展,以南关街道为试点,按照‘同心同力、互联互帮、共建共享、就近就便’原则,组织优秀城市社区党组织与村改社区党组织结对联建,并出台系统性举措,用党建引领打造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党建联建为统领,推动村改居社区强班子、顺机制
从农村到城市,如何快速提升村改居社区的工作能力?潍城的答案是把基层党建全域创新提升作为关键点和着力点,将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成基层治理的强大效能。“在南关街道开展试点,组织10个城市社区党组织与12个村改居社区党组织结成‘红色合伙人’,帮助村改居社区强班子、顺机制,打造区域化党建联建共同体。”潍城区委副书记高斌说。
在实践中,潍城明确党建工作联创、党员队伍联建、重点工作联促、思想工作联做、社区服务联办、社会治安联防、环境卫生联抓、文体活动联谊“八联建”目标,运用城市社区在党建品牌培育、小区支部实体化、党群志愿队伍组建等方面的成熟经验,有效解决城市社区与村改居社区发展不同向、步调不一致、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围绕强队伍,潍城创新推出城市社区指派优秀干部驻村“传帮带”,村改居社区选拔年轻骨干进城“挂职学”,帮助拓宽思维格局、转变发展理念,系统提升村改居社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围绕顺机制,潍城聚焦项目建设、安全稳定等重点工作,引导结对联建社区党组织形成“平时互帮、应急支援、自发自愿”的稳固伙伴关系,实现街道层面资源优化配置,转变过去“忙闲不均”“各管各摊”现象。
资源下沉是关键,完善上下贯通的治理工作体系
村改居社区既有不少进城农民带来的老习惯,还要面临城市化进程中的新任务。在此背景下,仅靠以原来的村干部为主组成社区干部队伍,难以达到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要求。如何破解?具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南关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景刚,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瞄准存在的短板和难题,激活改革创新动力源泉,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建立上下贯通、一体运行的基层治理工作体系。”
——实行“小街道、大社区”工作机制。将所有社区优化整合为5个“大社区”,街道干部以站所为单位成立5个“大兵团”下沉充实社区,帮助提升工作质效。在面对防汛救灾等突发大战大考时,通过“吹哨报到”快速反应处置机制,集中优势力量迅速开展工作。
——优化“双向治理”工作机制。健全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五级架构。一方面,以网格员、志愿者为骨干,激活楼长等“末梢神经”,在走访入户中及时发现并上报问题;另一方面,街道党工委调配力量、集中攻坚,社区党委统筹协调做到精准施策、有效处置,确保“有事马上办、问题不过夜”。
——完善考察监督工作机制。党政主要负责人一线巡查,纪工委、组织办组成专门力量暗访督查,结果运用与激励奖惩挂钩,旗帜鲜明在一线识别、考察、任免干部,在一线发展党员、评先树优,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
普惠民生是目标,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对于村改居后的新生活,仓南街社区居民孙佃吉说:“原先是丈夫进城打工,我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现在进了城,老人吃饭有幸福食堂,孩子放学后有‘四点半学校’,家里没有烦心事儿,我和丈夫现在是双职工,一门心思干好工作就行。”
“只要我们聚焦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从群众中汲取经验、夯实根基,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能坚定守住人民的心。”张景刚说。
遇到突发问题,用“电小红”工作法。南关街道坚持“民呼必应、即应即办”,推行“电动车、小马扎、红马甲”工作模式,主要负责人带领街居干部深入一线、直插现场,与居民面对面沟通交流,就地召开“小马扎会议”商讨推进措施、制定解决方案。
针对集中需求,设立“家门口”服务站。南关街道已设立社区“家门口”服务站27个,设置“四点半学校”、心理咨询、日间照料、养老食堂、法律援助等服务项目,为居民排忧解难。
提升服务效能,用数字化为治理赋能。自今年起,南关街道推广数字化治理“1+1+N”新模式。建立“1套系统”,构建精准的数据库,可直观了解小区人员类别数据情况,根据年龄、性别、惠民政策等主动为居民提供服务;打造“1个平台”,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将社区服务、信息推送等10项功能合并,推动社区治理从“常态”到“主动”再到“精准”升级;开发“N个应用场景”,足不出户就可完成缴费、投票、投诉、建议等多项服务,让“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王华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蒋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