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11日凌晨,在瑞士日内瓦,《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分会场,《湿地公约》秘书处向我市代表团颁发了“国际湿地城市”证书。这是城市在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代表着一座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也是一块分量厚重、响当当的国际金字招牌。
这一刻,在中国南昌,许许多多为湿地候鸟保护工作付出艰辛努力的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生态志愿者、爱鸟人士,为此激动欣喜。因为南昌再添一张耀眼的国际名片,也因为大家的努力得到了全球最高级别的认可。
这一天,在中国南昌,成千上万的越冬候鸟飞抵南昌各处湿地。在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群的鹭鸟掠过水面,东方白鹳在蓝天下自由翱翔;在南昌高新区鲤鱼洲白鹤保护小区,数百只白鹤或振翅飞翔,或觅食嬉戏;在瑶湖、青山湖、青岚湖、军山湖……处处飞鸟翔集、群鸟啁啾,一派生趣盎然。
南昌地处五水之尾、鄱湖之滨,赣江穿城而过,河流纵横交错、日夜奔流,湖泊星罗棋布、如明珠璀璨,湿地土壤肥沃、草木丰饶……优越的资源禀赋为南昌荣获“国际湿地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高速发展中的省会城市,取得这一殊荣,着实不易。为了这丰饶的湿地、翱翔的白鹤、欢跃的江豚,专家学者高位谋划,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巡护队员冒着严寒酷暑丈量每寸湿地,生态志愿者奉献青春、真情守护……他们手挽着手并肩前行,越走人越多、越走越有劲,汇聚起湿地候鸟保护的强大合力,共同为候鸟守护一方湿地、撑起一片蓝天。
凝心聚力 实干中托起“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
“南昌湿地资源禀赋优越,周边有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城区内还有众多湖泊、河流、湿地,为南昌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形成城市与湿地共同发展的生命共同体。”11月9日,记者连线正在瑞士日内瓦参加《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雷光春。南昌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期间,雷光春与他的团队为南昌湿地保护提供了工作思路,同时紧盯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给予针对性指导。
作为我国及国际湿地保护领域湿地科学与保护的专家,雷光春每年都会来南昌走一走,“南昌湿地面积远超过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标准,湿地保护工作也能为全国湿地研究提供重要支持。”雷光春说,“国际湿地城市”的创建是一个过程,“南昌有部分指标是在创建过程中赶上来的,今后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此外,南昌还可以继续做好智慧湿地监测体系,让监测的第一手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同时为公众参与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依据。”
“2019年4月15日,考察第一批‘国际湿地城市’中的湖南常德和海南海口;6月27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机构成立;8月10日,制定方案,明确工作推进时间节点、责任分工、重点任务、实施步骤;8月30日,省政府正式行文向国家林草局推荐南昌市参与‘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12月10日,通过国家林草局考察评审组现场评估;2020年初,南昌获国家林草局批准提名参加‘国际湿地城市’遴选;2022年5月27日,《湿地公约》常委会审议通过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南昌上榜……”在市林业局副局长谢凤俊手上,有一份《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大事记》,详细记录了我市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之路上迈出的每一步坚定有力的步伐。“自我市全面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全市各有关单位以‘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指标为创建标准,按照工作方案组织、谋划、实施、推进,深入开展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系统提升城市湿地品质,有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创建过程中,国内外评审专家对我市湿地保护工作提出了保护体系不够健全、湿地质量有待提高、湿地宣教品质有待提升、湿地监测管理有待加强等短板弱项。对此,我们着力开展赣鄱小微湿地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示范项目、青少年湿地科普宣教课程及教材研发、湿地保护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智慧化湿地监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谢凤俊说,“下一步,我们将切实利用好‘国际湿地城市’这张世界级生态名片,利用好《湿地公约》国际化湿地保护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南昌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质量,向世界展示南昌‘国际湿地城市’的独特魅力。”
罗晓平是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创建工作启动后,也加入了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综合组。“在申报冲刺的最后两个月,大家基本都住在办公室,一方面整合全市各地相关材料,另一方面查漏补缺,将短板弱项持续完善。”罗晓平说,当时专家团队提议南昌要加强湿地科普宣教方面的工作,他就带领组员全市到处跑,找场地、促建设,推动湿地科普宣教工作。“我们坚持‘早9晚5’工作调度制度,每天早上9点碰面安排工作,下午5点再碰面进行总结调度。”
如今,所有的努力换来了这块享誉国际的金字招牌。“值了!”罗晓平笑着说。不过,在他看来,之后还有更多事情需要去做。“创建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在湿地保护工作中还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我们将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国际湿地城市’相关规范,不断把湿地保护工作推向深入,让老百姓感受到湿地城市之美,享受更多湿地生态红利。”
走近候鸟守护者
从“候鸟”变“留鸟”
他真情守护湿地十余载
11月8日上午,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科长万松贤带领他所在的第四调查监测小组,来到保护区内北深湖监测候鸟情况。“眼下正是冬候鸟南迁的时节,保护区内候鸟数量大幅增加,必须加强监测。10月份开始,我们组建了5个调查监测小组,对整个保护区进行全面监测。我这组两人,主要负责监测东湖、下北甲湖、北深湖、珠湖等几个湖区的5个点位。”万松贤一边说,一边扛着数十斤重的设备攀上一个数米高的土坡,在土坡的后面,就是面积达数千亩的北深湖。
“东方白鹳325,白琵鹭480,苍鹭1100……”万松贤右眼紧贴望远镜的目镜,身子随着望远镜不停转动,经过数十分钟仔细观察、识别、计数后,一个个数据从他口中报了出来,他这手快速数鸟的绝技令人叹服。一旁的敖力认真地把一个个数字填写在专用表格上。“候鸟多的时候,一个湖的候鸟就得数上好几个小时,一天干八九个小时才能完成监测工作。”
“在做好监测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花大量功夫做好日常巡护。比如卡口的检查、宣传工作,以及湖区的巡逻工作等。”一路上,每当遇到前来观鸟的市民,万松贤都要上前耐心地向大家宣传湿地和候鸟保护注意事项,并劝说大家不要擅自进入保护区。
万松贤今年40岁。20年前,还在南昌大学生态学专业读书的万松贤以志愿者身份参加了南矶湿地保护区的晋级综合科考工作,大量候鸟“拖家带口”飞越万里来到保护区越冬的景象,在他心底埋下了候鸟保护的“种子”,从此他与保护区结下“不解之缘”。南矶湿地保护区建立于1995年,由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管理;1997年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更名为“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0年,江西省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建成立。
2011年,在老家乐安县当了7年高中生物教师的万松贤,终于等来了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招考专技人员的消息,他努力备考、积极应考,顺利被保护区管理局录用。他毅然辞去家乡稳定的工作,放弃舒适环境,远离家人,来到保护区一线的南山管理站工作,成为飞向保护区的一只“候鸟”。
刚到保护区工作时,万松贤发现,每到冬季,当地渔民为维持生计常常放水捕鱼、驱赶候鸟,“人鸟争食”成为湿地候鸟保护工作中最大的“拦路虎”。“看着候鸟被迫离开保护区,飞向风险更大的地区,我感到痛心。为此,我和同事们多方调研,苦苦思索,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点鸟奖湖’。”万松贤解释说,“点鸟奖湖”通过将候鸟越冬质量与渔民个人荣誉和利益挂钩,从而鼓励大家支持候鸟保护工作。“后来渔民上岸了,一些湖泊无人管理,我们又想出了‘协议管湖’的办法,鼓励渔民做好管护工作,给候鸟留足水面。2021年,‘协议管湖’让部分湖泊对东方白鹳、小天鹅等濒危物种的承载力提高了2倍,实现了‘人鸟共赢’。”
十多年来,万松贤和同事们曾无数次用双脚丈量保护区的每一寸湿地,早已成为保护区的一只“留鸟”。在保护区管理局四十多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经我国政府推荐,鄱阳湖南矶湿地由《湿地公约》秘书处指认为“国际重要湿地”。如今的鄱阳湖南矶湿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内陆河口三角洲湿地,也是世界同纬度地区保存完好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作为东亚至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线路上的重要节点,鄱阳湖南矶湿地既为20多万羽越冬候鸟提供栖息地,又为种类繁多的夏候鸟提供繁殖地。同时,也为本土珍稀物种提供生存空间,旗舰物种包括白鹤、东方白鹳、青头潜鸭、江豚等。”江西省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胡斌华介绍说,目前,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15目45科221种。其中,湿地鸟类共7目89种,占中国水鸟种类的35.6%。“我们探索出来的‘点鸟奖湖’‘协议管湖’‘阵地前移’‘立体监管’等综合保护管理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在全国湿地保护管理模式的探索创新上提供了‘南昌经验’。在我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过程中,保护区扮演着‘得分手’和‘加分手’的角色。”
与白鹤“共情”
她余生愿与白鹤为伴
“嘘!它们刚回来,旅途山高路远,充满艰险,飞得很累,正需要休息,我们的脚步要轻一点……”11月7日,记者刚走进南昌高新区鲤鱼洲白鹤保护小区,该保护小区负责人周海燕就轻声提醒记者。周海燕口中的“它们”,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白鹤是大型涉禽,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全球种群数量仅4000只左右,是全球鹤类当中唯一被列入极度濒危等级的物种,全球白鹤98%越冬于鄱阳湖,在鲤鱼洲白鹤保护小区内,最多时监测到2800余只白鹤栖息觅食,这里被誉为“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
跟随着周海燕轻轻的脚步,走在保护小区大片大片藕田间的小路上,耳畔传来阵阵清亮的鸣叫声,抬头望去,不时看见三五成群的白鹤在空中盘旋。“你看,那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白鹤父母带着半岁大的宝宝,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越万里而来”“那四只飞在一起的也是一个家庭,那个白鹤宝宝可能是去年出生的,今年跟着父母一起来南方越冬”……讲起白鹤,周海燕打开了“话匣子”。她眼中看到的白鹤,不是成群成片的,而是一个个家庭、一只只个体,每只白鹤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独特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讲不完。
“今年,白鹤比往年提早9天到达保护小区。11月6日上午,来了一家三口。到下午时,超过了40只。11月7日上午,达到300多只。它们刚刚抵达,需要休整,我没有对外发布消息,不忍心惊扰它们。”周海燕略有担忧地说,导致白鹤提早到来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按照往年进度,现在还在打荷梗,今年只打了30%的藕田,白鹤就回来了,这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为避免惊扰白鹤,荷梗不能再打了,不过也不必担心,目前打出来的藕田够用,而且随着冬季到来和大量水鸟活动,其余荷梗会自动倒伏。”
白鹤来了,周海燕和同事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监测白鹤的生活情况,并做好巡护工作。“我每天花十多个小时和白鹤待在一起,看它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感受它们的个性和情感,以它们的视角来看世界、思考问题。”周海燕说,一年365天,她至少有360天待在保护小区,“白鹤在这里度过五个月,就会飞回西伯利亚。到时候,我就在这里帮它们种藕、打荷梗、打理家园,为迎接它们在下一个冬季归来做好准备。”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海燕已经在鲤鱼洲白鹤保护小区守护了整整6年。她的感人故事传到了白鹤的繁殖地——俄罗斯西伯利亚,她被俄罗斯媒体称为“西伯利亚鹤的中国妈妈”。
周海燕曾是一家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2013年成为一名生态摄影师,从那时起,舞姿翩翩的白鹤便永久住进了她心里。2016年11月,在鄱阳湖畔五星垦殖场藕田边,她见到上千只白鹤在空中盘旋,被深深地震撼了,决定留在这里和白鹤在一起。在了解到因白鹤把藕吃到绝收,藕农决定放弃种藕,而这可能导致白鹤没有食物后,周海燕内心十分着急,毅然发起“留住白鹤”行动,租种300亩藕田。她放弃之前的优越工作,甚至卖掉正在出租的房产,成为一名“藕农”,为白鹤搭建“爱心食堂”。
“人鸟争食”的问题解决后,来保护小区觅食的白鹤和其他候鸟数量更多了。2017年冬天,保护小区吸引了1400多只白鹤聚集越冬;2018年在省市林业部门的努力下,保护小区争取到了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资金项目。2020年春,南昌高新区将原有藕田扩大至1050亩,并全面完善基础设施,这年冬天,来到保护小区越冬的白鹤数量超过2800只……2021年,南昌高新区接管白鹤保护小区,并签约聘请周海燕团队进行保护管理。
如今,保护小区的管理团队已扩大到近二十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共同参与湿地和候鸟保护工作。同时,这里也成为南昌市民的网红打卡点——白鹤小镇。在这里,鹤群自在翱翔,人与白鹤各得其乐、和谐共处。面对如此景象,周海燕说:“很多人说是白鹤需要我,但从内心讲,我觉得是我需要白鹤。有了白鹤,我就有了一件愿意全身心为之付出的事情。我希望余生都与白鹤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