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一周年座谈会暨内涵式建设研讨会召开,会议总结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苏州城市学院校长赵志宏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转设以来校党委高站位、高起点谋划筹建的第一个二级学院。成立一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校党委的指导下,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对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要求,立足“四个坚持”,加强总体谋划,推进课程改革,强化科研服务,打造“融城”品牌,不断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守正创新,以“融城”为关键词打造思政教育特色品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昆山还是个农业县,而今竟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 (市)之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唐旋老师以“昆山之路”为切入点,通过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数据直观展现昆山人民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精神。课堂上,同学们认真听讲,现场互动不断。
把“苏州精神”有机融入课堂,利用鲜活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理论枯燥与抽象的“僵局”,也让学生们通过思政课程更加形象生动地学习、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州的成功实践。
作为一所市属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持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理念,积极落实教育部、教育厅关于“一省一策”“一校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的教学改革,增强思政教学、科研融入苏城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大力推进“融城思政”教育特色品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唐强奎老师介绍说:“苏州有非常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以古典园林文化、大运河水文化、香山工匠精神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以‘苏州三宝’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我们用‘融’这个概念将苏州特有的‘思政元素’纳入到课程教学中来,积极推进融城性思政教学改革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推动数字化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融城”课程搬到虚拟仿真课程建设中。据了解,虚拟仿真技术为思政课超越传统模式提供了硬件支撑,而软件(课程内容)建设仍然是重中之重,脚本设计是虚拟仿真课程建设中心环节,需要用心打磨。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大量调研,积极推动苏州“三大法宝”虚拟仿真课程建设。
坚持铸魂育人,以“融媒”为理念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近日,一场聚焦青年叙事逻辑,倾听青年声音的“大学生融媒思政微课程建设成果展评会”在苏州城市学院学术报告厅火热举行,现场展出6组特等奖、一等奖的学生融媒思政微视频作品。据悉,这6组优秀作品是由各位思政课教师,从2022年春季学期全校大一、大二学生制作的上百个思政实践教学微视频中,优选33组进行参评之后最终产生的。这也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力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如何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相关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与考核标准,通过融媒体手段,采用微视频+课件演讲的展示形式,将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将课堂设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我最喜欢课堂上微视频分享环节,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通过大家的分享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觉很赞!”2022级英语专业刘航宇表示自己平时就对摄像很感兴趣,他一边说,一边还不忘主动向记者展示自己拍摄的课程微视频,分享学习感受。“我们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学习习惯和课程性质制定课内实践教学方案,希望同学们通过沉浸式教学、体验式学习在实践中真学、真信、真用。”唐强奎老师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深化思政教育实践效果,借助本地社会资源优势并且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思政教育学习和实践条件,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最后一公里。学校与天平山风景名胜区、苏州公共文化中心、苏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等单位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共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教学实践基地,探索构建“理论讲授+场景体验+网络思政”的合作育人新样态,全方位提升立德树人工作实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厚植爱党、爱国、爱乡、爱校情怀。
坚持顶天立地,以服务社会为使命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高水准谋划,同时紧贴苏州发展实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阵地建设,与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高级别刊物共建,共同召开高水平学术性会议,共同开展科研育人工作。学院鼓励支持教职工以苏州元素为立足点,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人文社科项目和各类市厅级科研项目。
“融入发展共同体,协力谋划新布局”。前不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战略研讨会在苏州城市学院举办,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十余所江苏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知名学者、院长齐聚苏城院,就新时代高校如何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何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
据了解,学院还主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等单位联系,在建立“当代苏州研究院”方面达成合作意向,重点研究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相关的社会变动,研究宣传中国式现代化在苏州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士华表示,接下来将尽快展开口述资料的抢救性挖掘,在相关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关苏州改革开放的学术文章,编辑出版“苏州改革开放”系列丛书,以研究促宣传,用资料说话,用数据发言,为宣传苏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打造新视角。
坚持担当时代使命,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阵地。学院组织教师结合学科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积极组建、参加各类宣讲团,做好理论宣导和社会服务工作。在宣传教育设计上,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苏州的鲜活实践,把理论研究与理论传播结合起来,在研究和传播的统一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第一学院’,重任在肩。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对培养时代新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至关重要,必须旗帜鲜明地抓紧抓好。”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芮国强表示,“我们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对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着力在高举一面旗帜、建优一支队伍、讲好一类课程、办强一个学科、凝练一个特色等方面下功夫,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 (苏州城市学院 祝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