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燕山钟灵毓秀。在这连绵山脉的褶皱里,有这样一个地方:人们以读诗,写诗、咏诗为乐,先后走出了四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11位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通过以诗名村、以诗兴村、以诗强村,小小的山村逐渐走上了一条诗歌特色化、大众化、产业化发展之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样板。这里就是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安子岭乡的诗上庄村。
以诗名村 诗歌有了泥土味
“诗人门前两颗柳,柳树看家诗人走。”这是吴学枝老人怀念从村里走出去的著名诗人刘章所写的作品。也正是因为刘章,诗歌与诗上庄村紧紧得联系到了一起。
1957年,刘章创作的《我要做一个普通农民》在《人民日报》发表。1958年,他在《诗刊》发表组诗《日出唱到太阳落》。在刘章的鼓舞和带动下,全村上至八旬老翁,下至四岁稚子,无不以诵诗为乐,读诗、背诗、写诗成了村民生活中的常态。几百人的小村子先后走出了刘章、刘芳、刘向东和刘福君等四位中国作协会员以及11位省作协会员。在这里,诗歌不再是少数人关心的新鲜事物,而是家家户户日常抒情达意的方式。
与此同时,村民们经常自发组织赛诗会,一家家一户户,夫妻、兄弟、父子、母女、祖孙轮番登台,或朗诵那些著名诗人的诗作,或朗读自己创作的作品,诗歌的魅力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彰显,成为了在当地比庙会、大集还受欢迎的群众文化活动,经常引来临近村镇百姓围观。
除了村办的诗会,诗歌学术交流也在这里落了户。诗上庄村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兴隆刘章诗歌奖和两届兴隆·诗上庄国际诗歌论坛。“上庄诗派”和“上庄现象”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世界诗人到农家,把酒谈诗话桑麻。山村虽小乾坤大,乡土诗情飘天涯。”这是村民张金来在诗上庄国际诗歌论坛的即兴赋诗。如今的诗上庄村,是一个从骨子里都透着诗味的村庄。
以诗兴村 精气神全都变了样
爱诗、读诗、写诗,既是一种主观行为,更与环境的熏陶息息相关。2013年以来,在村里乡贤能人的牵头带动,各级党组织的帮扶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倾力帮助下,诗歌园、刘章故居、诗歌馆、田园悟道、诗歌广场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景观得以建成。
诗歌给人的力量往往是由内而外。49岁的张金来原是一名矿工,中年时不幸遇到事故伤了腿,坐上了轮椅。“那时躺在炕上起不来,村干部找来了,让我学写诗,我寻思没事儿就写写吧。” 这一写就一发不可收拾,初中没毕业的他,六年间写了六七十首诗,他感言:“写诗以后,心里有着落了!”此外,他现在还加入了村里的文化艺术团,担任副团长,兼任创作和朗诵组组长,自己也出了诗集,开启了新的人生之路。
“诗歌让我变得豁达,有什么愁事,一写诗,就都忘了。”今年74岁的吴学枝床头常年放着发黄的《唐诗宝鉴》等书籍,一有空就拿过来研究并开始创作。如今,他已经积累了厚厚几大本子诗稿。他表示:“诗歌是我最好的朋友,有它陪着,难道还不快乐吗?”
如今,村里以诗歌文化为依托,通过建立村级文联,成立文化艺术团,定期举办赛事会、文艺汇演、文化培训等,不断丰富着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文联副主席程世刚表示:“现在茶余饭后,大家要么到诗歌馆创作,要么到村图书馆读书,要么到文化广场唱歌朗诵、跳舞、打快板,这已经成了村民的自发行为。”与此同时,诗上庄村与乡中心小学开展合作,编著诗歌文化教材并有效融入到校本课程中,让诗歌的种子深深的埋在了下一代人的心中。
以诗强村 兜里鼓了村子靓了
“妙龄姑娘出村庄,英姿飒爽把歌唱。追风一路悦耳响,泉水豆腐远飘香。”诗上庄村村民李秀枝一边熟练地给山楂去核、切片,一边给游客朗读起她写的一首新诗《卖豆腐姑娘》。李秀芝前些年在外出打零工赚钱。趁着村里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她和丈夫赵庆录决定回村办起了农家乐。她表示:“旅游旺季时,8间客房全能住满,旅游接待能赚5万元,再加上出售板栗、山楂等农特产品,一年收入将近10万元。”
近年来,诗上庄村借力独特的诗歌文化,开拓文化旅游产业。诗上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海苹介绍,村里成立了文化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建立了“党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富民机制,首批吸收79户村民资金入股公司,每户每年可获得10%利润分红;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桃源居项目,可容纳50户、178口人。此外,诗上庄村先后投资3000万元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了5公里的“田园悟道”,建成了诗歌馆。
如今,诗上庄发展得越来越好。道路拓宽了,原来的单行小路变成了双向水泥路,如五线谱般奏响了农家儿女走向富裕的音符。中国结元素的路灯一排排矗立在花坛旁边,夜晚亮起,照亮了所有的诗碑和花朵。李海苹介绍:“目前,村里有农家乐37个、乡村民宿42个、,有垂钓园300亩、绿化带350亩、有机蔬菜种植区280亩、果品采摘园500亩。每到节假日,各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客房全是满的,根本忙不过来。”。
据了解,诗上庄村将以诗歌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集学术交流、文化旅游、诗歌创作、诗词培训为一体,以研学游、体验游为主要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诗歌小镇,带动更多村民更多的村庄走上富裕之路。(承德市文联 刘如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