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看“丰”景如画 迎秋之收获

 黄欢 殷思萌 胡彦    2022-08-16 09:36:24    南昌日报

初秋时节,南昌广袤田野上,新栽的晚稻翠绿茁壮向上,忙碌于田间的农民点缀其中;在乡间基地,沁人心脾瓜果香,鱼肥水美收获丰……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徐徐绘就。

风吹稻田千层浪 “粮”辰美景迎秋收

放眼南昌市各地宽阔平整的田野,收割机、装载机相互交错,连续作业。农民挥洒汗水,笑颜与稻穗相互映衬,共谱“粮”辰美景。

“设备调试完毕,可以开始作业。”在南昌县蒋巷镇大田智慧农社稻田里,一台安装了导航系统的无人收割机开启了一天的“工作”:自动行驶、自动转弯、自动收割、自动装车,机器轰鸣声环绕村落,收割作业精准高效。

“无人收割机主要采用北斗定位和5G技术,通过提前对田块进行打点定位,规划最优作业路径,从而实现自动化无人收割,与传统收割机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把机手从充满噪声、粉尘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在安全作业的同时提高效率。”蒋巷镇大田农社主管喻莹告诉记者,蒋巷镇大田智慧农社早稻种植面积高达10000余亩,亩产900余斤,目前已全部完成收割作业。

耕田、取苗、插秧……在南昌县南新乡中徐村千亩试验田中,机手们驾驶着插秧机在稻田里往来穿梭,加紧栽插晚稻。不一会儿,原本光亮如镜的水田就栽满了秧苗,为农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

“我们的早稻刚收割完,把农田翻耕平整之后就开始插秧晚稻了。现在都是机械化操作,插秧效率高,还可以降低晚稻被寒露风危害的概率,应该会有很好的收成。”种粮大户徐立华告诉记者,自己今年承包了300亩农田,刚刚收获的早稻也都是早熟品种,为晚稻种植赢得了先机。

同样,在安义县鼎湖镇西路村,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弯腰俯首”,微风吹过,带来一阵阵清新的稻谷香。

种粮大户凌继河正驾驶着收割机驰骋田间,“我们正在收割再生稻,今年的头茬再生稻收割时间较往常来说提早了几天,目前已收割16.12亩的再生稻,湿谷子产量11930公斤,干谷亩产有1200多斤,收成不错。”说话间,凌继河的脸上不时有汗珠滑落,却依然神采奕奕、乐此不疲。

2010年,凌继河带着家乡之情返乡弃商从农,组建了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能农业”),致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带动乡亲们种田致富,从2010年流转土地4700亩发展到现在的土地流转总面积3.1万亩。在不断摸索中,凌继河走出了一条“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加工”的经营模式,带动了1.38万户农民共同富裕。

提前谋划,稳面积、保安全,这也是绿能农业抢争农时,确保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今年早稻亩产达到664.57公斤,刷新江西13年来早稻单产纪录,给我们增添了信心,农户也越干越有劲,现在我们种植了4000亩左右的再生稻,长势喜人,头季正在收割,成效不错,预计第二茬也能带来很好的受益。”凌继河说。

“虽然现在天气热,但我们干活还是蛮开心的,近几年都是丰收年。以前种田收入不高,现在可不一样了,去年我这个大队7个人耕种了1358.8亩粮田,产量高达846吨,全队得到了36万多元的奖励。看着稻谷长得好,产量高,我们就越干越有劲。”鼎湖镇西路村农户刘守亮开心地说。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全年粮食丰产丰收,今年南昌市出台了惠农“粮十条”政策,围绕早稻生产补贴、大豆油料、农机购置、示范片建设等方面,安排资金7000余万元巩固粮食主产区。“在早稻生产方面,安排专项资金3600万元,按照全市194.3万亩任务因素分配法下发至各县区,统一用于补贴早稻生产者;在农机购置方面,对水稻插秧机、秧苗移栽机(水稻有序抛秧)、旋耕机(履带自走式)三个品目共11个分档产品实施市级累加补贴,累加补贴金额不超过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额的30%;在千亩示范片建设方面,安排市级资金900万元,对全市粮油作物高质高效示范片给予资金补助,主要用于机具、农资及绿色防控物资购置等。”南昌市农业农村局粮油作物和种业管理科负责人赵斌介绍。

采摘筐满笑声悠 “果”色甜香促增收

眼下,正值葡萄、火龙果成熟上市的黄金期。经过夏日炙烤,南昌市各大种植基地的水果饱满多汁,迎来了采摘旺季,游客纷至沓来。

走进新建区金桥乡小桥村葡萄种植基地,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夏黑”葡萄挂满枝头,“阳光玫瑰”葡萄散发的果香沁人心脾,十分诱人。

“今年天气好,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葡萄口感更佳。由于葡萄品质好,自上市以来就供不应求,不仅在南昌地区畅销,在湖北、安徽、福建等周边省市也很有市场。”新建区金桥乡小桥村葡萄种植大户闵国明看着藤架上饱满的葡萄,脸上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金桥乡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葡萄种植,积极引导种植户成立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了集种植、采摘、观光、销售于一体的农业种植特色产业。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葡萄产业的扶持力度,不仅补贴村民葡萄基地基础建设费用,还为葡萄产业提供政策支持,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金桥乡党委委员王模权介绍说,金桥乡现有葡萄种植面积4000余亩,今年葡萄种植迎来了大丰收,每亩年产值12000元左右,每亩年产值比去年增加了2000元以上,亩产量比去年增加了300—500斤。

这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不仅给种植户带来了好收入,还为当地120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葡萄基地离家近,干活也方便,一个月下来能有4000多块钱的收入,一年下来不比外出打工差,还能照顾家里呢。”正在打包葡萄的小桥村村民余小华笑着说。

在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义坪村,乡亲们也因特色农业的发展走上了“致富路”。

位于平均海拔500多米深山之中的义坪村,在2018年还是市级深度贫困村。如今这里环境如诗如画,特色农业、种养殖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图景。

在义坪村兄弟水果种植基地的百亩大棚内,火龙果树排列整齐,翠绿的枝叶上缀满了鲜艳的红心火龙果,似一颗颗待人摘取的“红宝石”,惹人喜爱。“在朋友圈看见有人来这里摘火龙果,就带上家人们来这边玩,既有吃又有玩,很有意思。”游客于雪婷一边说,一边剥开果皮,圆圆滚滚、鲜红多汁的火龙果肉令人垂涎欲滴。

这几年,义坪村依托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阳光充沛、气候适宜等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火龙果种植是罗亭镇发展的特色农业之一。我们在2019年引进了兄弟果业公司,通过流转37户村民的100余亩土地,因地制宜建成了以火龙果为主的水果种植基地,近三年已经给义坪村带来了22万元村集体收入。”义坪村驻村第一书记范雨锁告诉记者,村民以初次600元一亩的价格将土地租给企业,采用的是五年一结算,一次性付五年租金的形式获得收益,每五年租金增长10%,“老百姓还可以在果园里面工作,在赚取工资的同时,也能学会一些种植技术。”

产业兴,农民富。为更好地引导水果基地建设发展,南昌市也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户。“比如说,引进适合本地栽种的果类,采取高标准建园,且集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苗木成活率85%以上的果园,每亩补助800元。采用棚内滴灌设施的,按设施面积50元/亩的标准进行奖补;采用棚内喷灌设施的,按设施面积400元/亩的标准进行奖补。”南昌市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科负责人徐亮向记者介绍,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水果基地进行标准化改造的,进行品种更新、高接换种,更新或嫁接成活率85%以上,市里按1000元/亩进行提升改造补助。

满园水产赛黄金 “渔”跃人欢庆丰收

今年南昌不仅粮食大收获、瓜果采摘“成绩喜人”,水产养殖也迎来了“鱼跃人欢”的丰收时刻。

走进进贤县三里乡,黄鳝养殖户罗仁明正划着小船穿行在一个个网箱之间,整理网箱、给鳝鱼苗喂食,看着水草下逐渐长大的鳝鱼,罗仁明的脸上笑开了花。

“现在水体环境不断改善,黄鳝产量明显增加,今年养鳝有8万余箱,年产量500万斤,产值预计有1.5亿元。”罗仁明说。

像罗仁明这样每天与黄鳝“嬉戏”的养殖户有很多。在三里乡前进村黄鳝苗育护基地,记者看到养殖户杨海盛正在查看苗种情况,因为气候适宜和市场行情好,他养殖的黄鳝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大棚内都装有养殖专业热泵,可以保持棚内温度恒定,从而提高黄鳝苗的存活率。我还把黄鳝进苗时间提前到4月份,并采用‘温室大棚育苗’技术,有效解决了黄鳝苗种供应季节滞后、供应时间集中、苗种供应入池成活率低的问题。这样,养殖的黄鳝入池存活率达到95%以上。”杨海盛告诉记者。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三里乡依托网箱养鳝产业,转移从事外湖捕捞渔民就业300多人,吸引在外务工回乡创业人员120人,探索出一条湖区农民转产致富的新路子,鳝鱼养殖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三里乡黄鳝养殖水面面积2万亩,年产量达到3120万斤,年产值达11亿元,年利润2.3亿元。2022年三里乡(黄鳝产业)已成功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和省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

与此同时,将目光投向鄱阳湖畔的新建区铁河乡养殖基地,退捕渔民们正忙着撒网布阵、聚拢收鱼,不亦乐乎。

铁河方洲特种淡水养殖有限公司内,一排排鱼塘整齐排列。随着渔网慢慢收拢,肥鱼跳跃、竞相撒欢的喜人景象映入眼帘,工人们用渔具把大鱼捞出来,经过分拣、过秤后装进大货车,准备发往武汉、上海等鲜鱼市场。“公司去年7月投放的鲈鱼苗经过一年的饲养,现在已经到了捕捞期。”退捕渔民万明辉高兴地说,“铁河乡的水质好、环境好,再加上我们管理得当,今年渔场大丰收,我们的鲈鱼几乎是供不应求,销量好得很。”

过去,铁河乡的渔民都以湖面捕捞为主。全面禁捕政策施行后,铁河乡为了支持全乡121户专业渔民转产转业,专门出台了养鱼专业技术培训、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同时修缮了养殖场的水泥路与电力设施,并积极为水产养殖找销路。

现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渔民们由“捕鱼”转型为人工“养鱼”,日子越过越红火。“有了政府支持,我们养殖基地规模越做越大,养殖效益也越来越好。基地一年四季都有渔获收入,目前我们每天都能卖出7000多斤鲈鱼,客户对我们鲜鱼的品质非常认可。”铁河方洲特种淡水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胡位洋告诉记者。

“今年,我市正式启动实施水产养殖10万亩以上绿色高标准池塘改造行动,改造后的绿色高标准池塘产能可以提高50%以上,渔业病害减少30%以上。”南昌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负责人熊永平告诉记者,南昌市还大力引导农户新增“稻渔”综合种养,按照新增“稻渔”种养面积每亩补助400元,对当年开工建设的池塘工厂化设施渔业、循环水(水槽、集装箱等)养殖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每年给予支持不少于200万元,每个项目给予50万元以内奖补,同时鼓励采取进排水系统改造、集中生物净化、鱼菜共生等生态治理模式,计划每年给予支持不少于200万元,每个建设点补助50万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战高温巡检电力设施 助力企业迎用电高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