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作示范、勇争先”让数字经济人才潮涌赣鄱

2022-03-31 15:31:29    江西日报

论坛嘉宾:

刘光华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卢福财 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蒋金法 省社科院院长

王 勇 上饶市副市长

闵卫东 南昌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

戴景岳 华为江西区域总经理

 

任何“倒春寒”都无法阻挡春暖花开;

疫情的“倒春寒”无法阻挡双“一号工程”推进的铿锵步履。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省委书记易炼红在全省深化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推进大会上强调,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要“让数字经济人才潮涌赣鄱。”

没有数字人才的支撑,做优做强数字产业便是空话;没有数字人才的潮涌,数字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就不能成为现实。如何创新观念,以一流的硬举措打造数字人才高地?江西风景独好,如何让江西的人才发展环境也这边独好?本期论坛邀请了多位嘉宾就数字人才建设建言献策,展现担当,体现作为。

 

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必须牢牢把握人才这一关键。聚焦打造天下英才重要首选地的战略目标,大胆解放思想,拿出非常之举,以最优政策、最实举措、最好服务,努力打造一支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数字经济人才赣军

刘光华:省委省政府敏锐抓住机遇,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发展工程”来推进。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必须牢牢把握人才这一关键,加快建设素质高、结构优的数字人才队伍。

近年来,省委组织部认真履行人才工作牵头抓总职责,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部署,会同有关单位,在数字人才引育、平台搭建等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支撑。大力引育数字人才,通过国家级人才工程申报、省“双千计划”评选、开展“才聚江西 智荟赣鄱”引才活动等引进培育一大批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会同省发改委、省工信厅、上饶市委市政府举办全省数字经济人才大会,汇聚数字领域天下英才。搭建高端人才平台,加大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力度,推动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南昌光澜半导体等一批数字经济领域项目落户;支持抚州、吉安等地建设数字经济高层次产业园;指导省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专门设立电子信息等数字经济领域专业委员会。采集数字人才信息,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物联网、VR等14个产业/专业类别,采集数字经济人才信息,掌握全省数字经济人才基本概况。优化激励服务举措,出台关于支持VR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连续三年开展全省VR产业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团队评选,在世界VR产业大会期间授牌,共给予32个入选团队项目经费资助3400万元;推动省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投资包括冠能光电材料、江西赛宝网络等多个数字经济领域人才项目;在上饶大数据产业园、鹰潭移动物联网产业园设立全省最早的两个数字经济领域省级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等。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数字经济人才短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领军团队比较稀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也相对不足。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打造天下英才重要首选地的战略目标,大胆解放思想,拿出非常之举,以最优政策、最实举措、最好服务,努力打造一支既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的数字经济人才赣军,构建人才发展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新格局。

一是以更高的站位,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系统谋划。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制定实施数字经济领域人才专项政策,对标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同类政策,围绕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关键环节,拿出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政策举措。抓好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天下英才重要首选地的意见落实,指导督促鹰潭、吉安等地制定实施打造数字经济特色产业人才高地的工作方案。编制出台《江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2—2035年)》,将“数字经济人才引培行动”作为我省今后重点实施的七大人才行动之一。支持省属高校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引进海内外一流学术团队,注入人才动力,提高数字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同时,建立数字人才政策动态评估调整、问题交办以及人才政策兑现主办等“三项机制”,持续提升数字人才政策的竞争力和时效性。

二是以更大的力度,加快推进数字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作用、市场决定作用、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和人才本人之间的关系。政府层面要充分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用人单位要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管理机制、评价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人才使用机制等,充分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高校、科研院所试行高层次人才专家举荐制,鼓励单位自主认定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等办法自主决定薪酬水平。完善职称评聘制度,畅通特殊优秀数字人才高级职称直接申报渠道。面向市场遴选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首席专家,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

三是以更宽的视野,加大高水平数字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并定期发布数字人才需求目录,编制数字产业人才地图,精准引进急需紧缺数字人才。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在省“双千计划”等省级人才工程评审中对数字领域人才和团队予以倾斜。在“才聚江西 智荟赣鄱”高层次人才对接招聘活动中,开设数字经济产业专场,组织省内数字经济领域企事业单位赴全国各地知名高校引进数字学科优秀毕业生。会同省直有关部门,举办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大赛,开展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项目“揭榜挂帅”,持续开展VR产业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团队评选。引入猎头服务,鼓励赣籍优秀数字人才回流,大力招引全球高水平数字人才和团队。

四是以更实的举措,提升技能型数字人才培养水平。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支持省属高校、高职院校、技能学校、龙头企业等合作共建数字经济产业融合联盟和人才培育基地,打通高职院校与技工院校培养通道,在数字经济产业推广“企业招、学校训、毕业后企业接”的“人才循环链”,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育一批“数字工匠”。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企业,引进国家级数字经济产业重大培训项目,对配合落地的园区、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提升我省技能型数字人才培训规模和水平。

五是以更好的服务,优化数字人才发展环境。针对数字人才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不断优化服务保障举措,努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一流人才环境,让数字人才在江西舒心、爽心、安心、开心。完善数字人才金融服务体系,优先推荐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省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抓好数字人才职称评审、税收优惠、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支持政策的兑现落实,持续为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发放省高层次人才电子服务卡,提供旅游、交通出行、医疗等方面的便捷服务,努力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定期举办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讲好数字人才故事,大力唱响“让人才成就江西,让江西成就人才”品牌。

构建“磁吸式”数字人才政策体系,建设“高能式”数字经济平台载体,创建“开放式”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实行“揭榜式”数字人才集聚行动,打造“网购式”人才政务服务生态,努力让江西成为全国数字经济人才高地

蒋金法:我省做优做强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亟需集聚一流数字人才,奋力推进“数字经济人才大汇聚”,努力让江西成为全国具有强吸引力、凝聚力的数字经济人才高地之一,为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以推动我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尽快破万亿并向两万亿俱乐部进军。

构建“磁吸式”数字人才政策体系。在国内率先研究、制定、实施数字经济人才认定办法和评定标准,调研摸清全省数字经济人才家底,绘制紧缺人才图谱,编制数字经济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目录,研究出台数字经济人才专项政策,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吸引力。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制定我省数字经济人才发展规划,对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总体布局。遵循数字经济人才成长规律,加大数字经济人才职称改革力度,打破原有条框束缚,加快构建体现数字经济人才职业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注重考核数字经济人才的创新成果。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职称制度,支持数字经济企业开展人才自主评价,探索给予符合要求的用人主体数字人才举荐权,推动建立大数据工程技术职称、职业技能等级互认机制。健全数字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大力开展赣籍数字经济人才回归专项行动,建立赣籍数字经济人才联盟。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数字经济银发人才、退休人才、柔性人才引进办法。

建设“高能式”数字经济平台载体。依托我省发布的第一批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平台、重点项目、重点创新平台、重点企业,积极与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共建数字经济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各类大数据企事业单位来江西设立研发中心、孵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产业化基地等。依托世界赣商大会、绿博会、江西省数字经济人才大会等平台,拓展人才论坛、技能大赛、引才项目推介、人才成果展示等活动,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创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全省各数字经济产业园设立一批数字经济人才服务站。支持省内高校、职业院校设立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积极申报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相关专业博士点、硕士点,健全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省内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作用,建设一批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实训基地等,培育一批“数字工匠”“数字工程师”等。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打造一批大数据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培育一批“数字创客”,汇聚大数据创新创业人才。

创建“开放式”数字经济人才市场。聚焦我省做优做强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的目标要求,借鉴重庆市等地做法,明确“立足江西、辐射中部、面向全国”的发展定位,积极创建中部一流、国内知名的专业性创新型国家级数字人才市场,围绕数字经济人才的“引育留用转”,集聚一批涵盖金融、创投、成果转化、法律、人力资源、财税等高端服务机构,培育壮大数字人才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机构,探索开展资格鉴定、职称评审、高级人才寻访等特色服务;搭建高效的人力资源交流配置枢纽,联合专业人力资源机构、专业人才数据机构,面向全球构建数字人才基础信息库,绘制全球数字经济人才热力图,促进人才流、项目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创新要素在数字经济人才市场汇聚融通、有序流动。

实行“揭榜式”数字人才集聚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我省应重点围绕“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求,面向省重点产业链和数字经济发展,广泛征集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清单,在充分论证比选的基础上,定期发布数字经济领域“揭榜挂帅”榜单,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面向全球发布“英雄帖”,对接、吸引与我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契合度较大、科研实力较强的数字人才团队集聚江西。成立数字经济领域“揭榜挂帅”项目跟踪服务专班,及时协调解决“揭榜挂帅”项目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打造“网购式”人才政务服务生态。数字人才对政务服务的便捷高效具有天然偏好和强烈诉求,我省应将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同做优做强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贯通起来、统筹推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整体提升营商环境的数字化水平,依托政务服务的数字化治理来打响营商环境品牌,建设线上线下人才政务服务综合体,依托我省正在力推的“赣服通”打造人才数据仓、推出“人才码”,推动各领域人才数据全链路归集共享,形成链式闭环服务生态,实现人才分类认定、人才工程申报、人才政策资金兑现、人才求职招聘、揭榜挂帅等人才服务“一站供给”、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发展“一帮到底”,让数字人才在江西创新创业创造的政务服务如“网购式”便捷高效。

江西财经大学“作示范、勇争先”,聚焦服务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以争创一流的雄心、开拓创新的作风、务实管用的举措,致力打造数字经济研究平台和创新高地,加快培养具有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卢福财: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加快布局数字经济、力争抢占数字时代先机,全球对以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电子工程等技术流学科为背景的典型数字人才以及经营管理和政府治理类数字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人社部2020年报告显示,预计未来5年,我国物联网行业人才缺口总量超1600万、智能制造领域达900万、人工智能领域近500万。除了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数字化人才在产业和地区的分布失衡也对中国数字化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我省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推进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数字经济劳动力供给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任务。

江西财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要求,“作示范、勇争先”,聚焦服务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突出将财经特色优势融入数字化变革大势,以争创一流的雄心、开拓创新的作风、务实管用的举措,致力打造数字经济研究平台和创新高地,加快培养具有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构建应用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一流学科体系。大力实施“学科专业数字化战略”,加快推进传统经济、管理、人文类等学科专业的数字化交叉融合,构建“大数据+”“数字化+”交叉学科体系。制定实施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以统计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省级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大力发展“财经管理+”“统计+”等学科群,系统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推进一流学科分类特色化进阶建设。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我省“2+6+N”产业布局以及做优做强做大数字经济的“八大工程”,对接南昌“VR世界之都”建设,以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努力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平台型、数字型、创新型示范性产业学院。推进建设人工智能、区块链、知识产权、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一批新兴专业,新增建设若干个示范性产教融合专业,做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构筑数字经济人才聚集高地。以“数商培养”为核心,重构数字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加快培养具备数字经济思维、财经专业素养和数据综合处理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开设“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商务智能”“金融科技”“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数字化新兴课程。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鼓励人才培养单位和科研机构立足自身优势推进数字化转型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制定自主认定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办法,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优化数字人才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大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高标准建设数字人才队伍,聚力打造一流学科创新团队。

建设数字经济科创中心和科研平台。推进“数字经济科创中心”产教融合项目大楼建设,突出数字经济、科创、共享、碳中和、节能等主题,实现智能化的实验教学平台、科技化的师生共创平台、融合化的交叉研究平台、现代化的成果展示平台等教学研究功能,打造协调创新、实践育人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争创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组建独立设置的“财经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将其打造成省部级乃至国家级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

打造服务数字经济的“智库高地”。以智库建设中心(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为主阵地,高标准发布江西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积极承担数字经济相关规划、省委宣传部智库峰会关于数字经济的课题研究,做好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聚焦南昌VR、鹰潭物联网、上饶大数据等开展课题发布及研究,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与政府部门共建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或数字经济研究院,围绕我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在数字经济指标统计、数字金融、数据价值评估、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建设符合我省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特色智库。

拓宽服务我省数字经济的渠道,鼓励数字经济领域毕业生留赣就业创业。加强与我省数字经济有关部门、地方企业的联系,争取更多校地、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两化融合、VR、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引导有实力校友参与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师生围绕数字经济开展创业实践,培养和孵化优秀数字化企业。鼓励数字经济领域毕业生留赣绽放人生精彩,实现青春梦想。

上饶市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双“一号工程”,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好数字经济人才“蓄水池”,构筑数字经济人才“强磁场”,构建数字经济人才“生态圈”,以人才招引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王 勇:上饶市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双“一号工程”,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立足数字经济特点,通过出台人才政策、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项目引育、强化产才融合、优化营商环境等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努力让数字经济人才在上饶一展身手、成就梦想。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人才9500余名,其中院士2名、国家级人才7名。以人才招引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全市大数据及关联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6年7亿元跃升至2021年817亿元,增长116倍。成功落地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国家首批“千兆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品牌,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海纳百川引人才,建好数字经济人才“蓄水池”。组建一批招才引智小分队。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频共振、同步谋划,在全球、全国范围内与各地商会、科创企业和知名科研院所对接,聚焦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化转型、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2021年以来,共开展“双招双引”30余次,签约数字经济类项目177个,引进各类数字经济人才900余人。网易数字文化创新中心、浪潮集团竞合云节点、新华三网络安全服务运营中心、鹏城实验室等一批产业项目和人才团队纷纷落户上饶,初步打造了数字创意、数字营销、软件和信息服务、信息安全、内容审核等核心业态。举办一系列人才专题活动。积极搭建数字经济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成功举办了“江西省数字经济人才大会”“江西省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大会”“全球饶商回归大会数字经济专场”及“江西工业互联网安全技能大赛”等活动,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吸引中高端数字经济人才集聚。建设一批人才产业园。充分发挥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特色优势,建设高层次人才产业园,促进产业孵化、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及产才融合发展。2021年12月,上饶市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产业园正式开园,江西省网络安全研究院上饶分院、盛趣游戏产业学院等首批12个人才项目签约入园。

多措并举育人才,构筑数字经济人才“强磁场”。创新市校合作。与江西师大合作,在全省首创建设数字产业学院,成为上饶首个硕士点。整合师大专业优势和本地数字产业资源,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重点设置计算机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学科专业,培养高质量实用性人才,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加强引导,支持上饶师院、上饶职院及各类高、中职院校为企业定制化培养数字经济细分领域技能型人才,每年超过1000人,构建起多层次、产教研深度融合的数字经济人才培育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成功落地工信部工业互联网网络上饶实训基地,开设工业内外网改造、标识解析、5G等实训课程,创新建设工业互联网体验中心,提供实战化场景实训人才,累计实训超1000余人次,工业互联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着力提升党政干部数字素养,先后举办多期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数字经济发展能力提升班。

优化环境留人才,构建数字经济人才“生态圈”。用政策感召人才。制定《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数字经济人才提供人才公寓、金融扶持、交通补贴、旅游优惠等特色政策,累计兑现数字经济人才各类政策资金3000余万元。用服务凝聚人才。创新推出“无感服务”,设立数字经济服务大厅,建立全程代办机制,为企业注册、审批、办证提供全流程服务上线服务事项244项,其中一次不跑105项、只跑一次127项。以数字经济人才需求为导向,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为各类数字经济人才在饶创新创业提供功能齐全、专业化、标准规范的一站式、全程式服务。用感情留住人才。帮助数字经济人才累计入选“上饶市高层次人才”36人、“饶城英才”19人、“急需紧缺实用型人才”16人。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制度,定期开展走访慰问。举办数字经济人才沙龙等活动,认真倾听各类数字经济人才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及时解决数字经济人才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子女就学优、安居保障优、医疗服务优、生活配套优”的高品质配套。

不拘一格用人才,拓展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新空间。探索数字化转型“第一专员”模式,依托高校、研发机构及行业专业人员担任企业和乡村数字化转型“第一专员”,为企业提供技术协同一体、成果转化、规划咨询、方案解决、应用落地等服务,助力企业和乡村加快数字化转型。围绕创新链激活人才链。做大做强中科数字经济研究院、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中国联通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饶分院、江西移动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上饶分院、中国电信(江西)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形成以开放合作、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一体的人才平台建设体系,充分激发数字经济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江西的人才引进政策有力度、有热度、有广度,是优越的、富有成效的。应抓住视频智能、智慧城市、元宇宙等产业新方向的机遇,建设国家一流专业,打造先进科研平台,面向前沿核心技术攻关和团队科技创新来驱动高端人才培养

闵卫东:数字技术人才是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创新驱动要素,吸引省外国外数字人才和培育省内人才至关重要。

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人才外引内培机制和人才发展生态,吸引省外国外先进技术以及高端数字人才。我在清华大学获计算机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于中国计算机图形学鼻祖唐泽圣教授、我国软件学院创始人孙家广院士。毕业后我到加拿大工作了18年,2015年属国家级引进人才,回到家乡江西的南昌大学工作。我对江西的人才政策感触至深。无论是科研资源、专项资金,还是住房、家属的工作安排和孩子的就读等,江西对国家级人才可谓呵护备至。江西的人才引进政策有力度、有热度、有广度,是优越的、富有成效的。

南昌大学正在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国家一流学科,推进大型研究平台建设,培养一流人才。南昌大学新增本土培养的两位院士,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国家级人才。在人才管理机制、人才评价体系、绩效考核改革办法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推进计划。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多个数字技术领域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在省内率先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南昌大学元宇宙研究院;正在筹建高端大型研究平台——复合半导体江西省实验室,为解决数字技术前沿核心技术、培养高端数字人才进行战略布局。

打造先进科研平台,以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的前沿核心技术攻关和团队科技创新来驱动高端人才培养。我从事的科研工作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主要应用于视频智能、智慧城市、元宇宙三大领域,面向的是“一号发展工程”数字经济的AI、VR等产业链的重大需求。我们致力于建立先进的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推动学科发展、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我们创建了智慧能源互联网国家级人才工作站,随后又创建了江西省智慧城市重点实验室,从事云架构下大数据智能处理及其在智慧城市的应用的前沿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我们团队在仿人脑机制的先进深度学习理论和算法、虚拟现实底层核心算法和软件等取得国内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的成果,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用示范取得良好经济效果。我们的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进入科研平台实验室,在团队合作机制下从事前沿创新研究。团队培养了年青教师,培养了一批高端数字人才进入研究和应用领域。

抓住元宇宙这个虚拟现实产业新方向的机遇,抢先进行产业战略布局和人才培养。VR产业链的元宇宙,是VR技术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高科技深度融合形成的与现实世界高度互通的平行数字虚拟世界。它是VR产业新方向,市场规模巨大、产业增长迅速。南昌大学元宇宙研究院是一个独立建制的校级科研机构,联合国内外院士、国家级人才及龙头企业,面向VR产业链的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重点研发元宇宙的卡脖子核心技术,并培养元宇宙的高端数字人才。

建设国家一流专业,以现代教育理念引领,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化数字人才培养。我前几年在担任南昌大学软件学院院长时,致力于数字人才特别是软件人才培养。我们学院用现代教育理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来培养人才,把传统的考试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为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型数字人才培养,把新工科与软件工程结合起来,努力建设面向智慧城市行业应用的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通过几年的努力,南昌大学软件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软件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学院本科录取线连年提升,2021级本科最低录取线高于省内一本线64分,89%以上毕业生薪酬高于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薪酬水平。

针对我省数字人才培养现状,我认为,一要加大力度申报数字经济相关的电子信息类博士点。数字经济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网络空间安全等电子信息类学科密切相关。二要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大学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留赣率,形成良性的省内数字技术人才造血功能。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炸开人才金字塔。”华为秉持“人才资本增值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和“积极、多元、开放”的人才观。健全人才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向,强化人才激励,助力构建“数字赣军”蓬勃生态

戴景岳:华为过去30年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人力资源政策执行的成功。华为的人才观,第一是秉持“人才资本增值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基本理念。将人才视为公司走向长久成功的关键要素,以及公司事业长期发展的驱动器,初步形成了广纳天下英才、促进优才涌现、鼓励在岗钻研,尊重人才但不迁就人才的管理机制,建设了一支努力创造、专业精深、支撑公司业务发展与技术进步的专业力量。面对复杂外部形势,在求生存、谋发展战略攻关最艰难的时期,从战略格局出发,启动“天才少年”项目,吸纳大量海内外顶级人才,如科技圈知名KOL、人称“稚晖君”“华为天才少年”,第44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冠军等。第二是秉持“积极、多元、开放”的人才观。凡在公司业务边界内能够贡献突出价值的内外部人员,都是公司所追求的人才。“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炸开人才金字塔。”哪里有人才,资本就往哪里流,“凤”在哪,“巢”就建在哪。华为围绕人才建立研究所,在俄、德、日、法等国均设有研究机构。去年,菲尔兹奖得主、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终身数学教授Laurent Lafforgue加入了华为法国公司。华为一直坚持以我为主、共创分享以吸引一切优秀人才,用全球人才使用广度和专业水准高度来构筑公司未来竞争力的新制高点。华为拥有约700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专家和6万多名各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的人才组合。

优化人才培养方向。数字经济人才是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建议江西发挥现有大院、大所、大厂优势,以“五名”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方向,即聚合一批数字经济“名师”,设立一批数字经济“名课”,结合一些数字经济实践地“名企”,开展一批数字经济论坛展会“名展”,举办一批数字经济实践性“名赛”,不断调整和优化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方向,向着更加实用、更加务实、更加贴近需求端的方向发展。华为每年举办的中国大学生ICT大赛,面向高职、本科及研究生在校学生开展。2021-2022年度的比赛,聚合了全国964所高校、超4万大学生共赴创新之旅。

强化人才激励激发。在人才激发方面,华为不但构建了公司fellow(内部首席科学家)和专家体系,尊重与鼓励专家积极贡献,提倡工匠精神,同时还建立基本工资具有市场竞争力、短期激励体现绩效结果、长期激励分享公司发展成果的薪酬结构,及时回报人才的创造贡献;张榜公布各业务领域业界难题,以业界难题激发潜力;坚持优胜劣汰的赛马机制,鼓励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议江西结合数字经济人才认定标准,在人才的薪酬、晋升、提拔以及社会认同感和荣誉度等多个维度给予激励和激发,让创新、敬业、精进和匠心成为全省数字经济人才的新职业理念。

构建人才创新生态。中央网信办在2021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中提到,到2025年,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显著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劳动者运用数字技能的能力显著提高,高端数字人才队伍明显扩大。为了构建新时代创新的人才生态,需要不断提升全民的数字参与度,提升生产、生活的数字化水平,不断优化数字社会的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加强数字技能产教融合,加强数字素养的提升,构建终身学习的数字化体系,让数字真正赋能于民,让“重创新”迈向“众创新”。

助力构建“数字赣军”蓬勃生态。华为持续推进专业化、职业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华为已与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等30余所高校开展ICT学院校企合作项目,已认证多家华为授权培训伙伴(HALP),覆盖云计算、安全、智能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大数据、5G、WLAN等技术方向;并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等院校落地华为鲲鹏产业学院,联合培养新型ICT数字人才,江西每年约有1500至2000人通过华为ICT工程师认证。2022年,华为将新增昇腾、鸿蒙HarmonyOS、欧拉openEuler等新产业新技术方向,致力于为江西持续提供领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认证标准。围绕企业数字人才领导力,江铜集团、江铃集团、新钢集团、江旅集团等企业走进华为共举办20余场数字化研讨与交流,分享华为“转意识、转组织、转文化、转方法、转模式”的数字化实践经验。同时,华为每年在江西举办“ICT人才联盟双选会”,搭建企业与高校的桥梁,精准匹配“数字工程师”供给双方的需求,促进人才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华为ICT大赛2021-2022为第六届,江西有20所高校240名学生脱颖而出参与决赛。数字人才已成为县(市、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华为协同各地更多生态合作伙伴一起积极培养更多县(市、区)数字人才,及时赋能县域数字经济发展。

 

微论坛

期望江西的人才发展环境独好

万刚(中国联通(江西)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要让数字经济人才奔涌赣鄱,关键要积极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多措并举吸引和培育数字化人才留赣、兴赣、强赣。内培方面,要充分发挥工信部工业互联网网络实训基地落地江西优势,省内配套政策,加大资源投入,在3年内打造成为集研修、培训、实训、交流于一体的省内一流综合性实训基地,为江西数字经济发展与服务输出专业化人才。政府牵头企业联姻高校,积极搭建平台,开设数字化人才培养产业学院,根据产业大力培养数字领域技术操作与分析人员,数字化企业家、创投家和“数字工程师”。外引方面,要大力引进数字化高精尖人才。应健全“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引才用才政策体系,大幅放宽人才落户条件、自主选择落户地点、大幅简化落户办理程序,支持大学生落户;加大惠企力度,给予引进数字化人才企业补贴;机关事业单位引进数字化人才福利待遇纳入政府编制与财政统筹管理,设置高级人才津贴和特殊贡献奖金等物质奖励举措,不断形成强大政策合力。江西风景独好,期望江西的人才发展环境也这边独好。

泰豪动漫培育数字应用型人才

陈典港(泰豪动漫学院常务副院长):江西要充分发挥职教高地建设优势,大力培养数字经济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泰豪集团公司在国家级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80亿元打造小蓝·泰豪VR产业基地,以“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为特色产业依托形成了一个特色数字教育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特色园区。目前,该基地已入驻企业上百家,其中世界500强4家、中国VR50强4家,包括华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小派、耐德佳、泰豪创意科技集团、深圳0glass等VR产业头部企业,正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数字产业生态圈。泰豪动漫学院位于泰豪VR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域,主要为基地源源不断提供大量专业的应用技术性人才,同时为基地企业提供大量专业的人才培训服务、资源生产服务和产品服务。泰豪集团投资30多亿元建造学院和打造学生实习实训环境,形成了“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的正循环人才培养和研发增强机制。目前,学院建设了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3个省级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实践)基地,以及100多个名师创意工坊。截至2021年底,泰豪动漫学院每年向数字经济领域输送具有较强素质的一技多能毕业生2000余人。

吉水打好数字经济人才组合拳

周春蕾(吉水县融媒体中心):近年来,吉水县着力打好数字人才“引、育、留、管、用”组合拳。该县出台“吉水英才”计划,甘当服务人才“店小二”,提供“一站式”跟踪服务,在个税返还、职称评聘、支持科研和“双创”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推出数字经济人才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多项服务集成的“绿色通道”。2021年以来,该县投入资金3.06亿元,建设各类人才住房570套。紧盯“1+4”主导产业,开展靶向精准引才,每年组织各类招聘会,帮助园区企业引进数字经济人才。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战略,邀请高校院士团队开展培训指导,覆盖1200余人次;制定出台《吉水县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奖励办法》等文件,通过深化“名家名匠工作室”建设,培育各行业技能人才100余人;大力实施“吉才回归”工程,签约返乡兴业亿元及以上项目11个,共引进数字经济人才365人;同时,成立吉水“青年学子联合会”,该联合会获评2021年度赣青公益优秀联络团体。18个乡镇全部建立青年人才党支部,从数字经济人才中发展党员31人,推选32人为市、县“两代表一委员”,40余名返乡创业乡贤数字经济人才进入村“两委”干部队伍,助力吉水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80亿元备春耕,哈尔滨银行“早”字当先
下一篇: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严格落实禁燃禁放 维护清明绿水蓝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