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市统计局传来消息,2021年武汉市江夏区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10.23亿元,正式迈入经济总量“千亿俱乐部”,实现历史性跨越,一个新的里程碑就此诞生。
经济总量过千亿,是一个新的台阶,意味着江夏区城区经济韧性、产业集聚辐射能力增强,对推动该区经济转型升级、人才集聚、就业创业、打造区域品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总量过千亿,是一个新的起点,意味着江夏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科创能力加速突破,发展动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经济总量过千亿,是一个新的高度,意味着江夏区有更雄厚的实力投入发展,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民生建设,也有更充足的底气打造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经济总量过千亿,不仅是量的突破,更代表着质的提升。看似轻轻的一跃,成如容易却艰辛。硕果的背后,是江夏区历届区委、区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以贯之抓落实的结果,是江夏区百万干部群众卧薪尝胆、砥砺奋进,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的结晶。
驻足回望,让我们沿着江夏区经济总量向千亿元挺进的步伐,共同探寻其背后的奋斗密码。
历时3年,2次向目标发起冲刺——
千亿之路跌宕起伏
“一组简单的数字,一部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奋斗史。”站在千亿的新起点上,许多江夏人感慨颇多。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5年前。
2017年,江夏区调整发展战略,当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0.98亿元,增长10.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巨大的发展活力。
2018年,江夏区延续稳中向好的势头,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直接跳过800亿元关口,达到906.15亿元,比2017年增加135.17亿元,千亿城区目标已触手可及。
彼时的江夏,连续11次雄踞全省县域经济方阵榜首,连续2年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区。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年初,江夏区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发起了向千亿城区目标的首轮冲刺。
“当时大家都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回顾奋斗历程,江夏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全区上下信心百倍向目标发起冲刺之时,谁也没有想到,跃上千亿台阶的挑战如此之大。数据显示,江夏区201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48.8亿元,与千亿失之交臂。
当年定的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是什么原因拖慢了发展步伐?江夏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局长熊吉辉介绍,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之初,和江夏区达成统计数据“一分两计”协议,江夏区历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包含东湖高新区托管区域数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后,核减了这一部分。
“翻开江夏撤县建区乃至更远的历史,没有哪一个年份像2020年那样艰难。”熊吉辉说。2年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之下,江夏区经济总量不升反降,仅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2.04亿元,比2019年还降低10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91.85亿元跌落至65.21亿元。
江夏人,不服周!进入2021年,江夏区在武汉市下达960亿元经济总量目标的基础上,自我加压,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再度吹响“冲刺千亿城区、重返县域经济榜首”的奋进号角。“说实话,许多人为江夏捏了一把汗。”熊吉辉坦言道。
前进道路上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2021年8月,当全区上下锚定目标奋力拼搏之时,疫情再袭江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考验,全区上下顶住压力、负重前行、迎难而上,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以“9天清零”的速度再次赢得“江夏保卫战”,书写了“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江夏风采。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2021年终盘点,江夏人拼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0.23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居全市新城区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1.71亿元,同比增长8.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3.58亿元,同比增长1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4.95亿元,同比增长11.7%,呈现全面恢复、快速增长、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千亿级目标的实现,圆了江夏人多年的一个梦想,更让江夏人底气十足。
沉着应对经济转型之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千亿之门这样打开
从2020年的842.04亿元到2021年的1010.23亿元,短短一年时间江夏区经济总量增长168.19亿元,跑出了加速度,主要经济指标恢复常态甚至超预期增长。短短一年,江夏区经济走出低谷、走向回升的动力源自哪里?江夏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千亿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探索江夏逆境中实现增长的奥秘,有其客观规律,更有江夏区干部群众主动求变,开拓创新,破解发展之困的胆魄和气度。
回顾历史,江夏区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三大优势,通过主攻工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逐步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区的华丽转变。
俗话说,经济发展通常是好和坏相伴而行的。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江夏区三次产业比为13.5:62:24.5,呈现出“二产独大”的显著特征,这为未来发展留下了隐忧:工业打喷嚏,江夏经济就感冒。
进入新时代,江夏区走到了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紧要关头。“转方式、调结构”成了江夏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话题。
隐忧明晰后,如何摆脱困境,从而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谋略和能力。
“经济新常态下,要逐步改变三次产业中工业比重过高、工业中某项产业比例过大的局面,推进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也是决定增长、转型与改革的关键所在。”这样的理念,在江夏区全区逐渐形成共识,大家意识到,如不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或将难以为继。
唯有思想破冰才能发展突围。基于这种清晰判断,江夏区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江夏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招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方向发展,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48个、30亿元项目9个、世界500强项目15个,智造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海康威视、永旺梦乐城、中关村信息谷等一批重大项目入驻,规上工业企业数由2016年的265户增长至2020年的290户。2021年全年完成固投560亿元、工投212亿元。
——主动融入全市大健康产业规划,按照“国家战略、湖北贡献、市级项目、江夏担当”的战略定位,江夏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统筹做好项目招商,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产业基地,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聚集。
——创新实力逐步提升,湖北7大实验室江夏占有一席,武汉生物所10亿剂疫苗二期扩产能项目,仅用86天建成投产,再现“江夏速度”,腾讯武汉研发中心等245家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累计打造众创空间54万平方米,科技创新指数在全省县域中稳居第一。全年新登记企业10600户,较2020年同期增长近三倍。
——优化服务“软环境”,提升发展“硬实力”,江夏区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疫后重振政策措施,发放助企贷款40.8亿元,落实技改、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1.49亿元,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紧盯“高效办成一件事”,江夏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107项高频政务事项实现“一事联办”,300余事项实现自助办,企业开办实现“零成本”;
……
爬坡过坎,重塑优势。如今的江夏,实力更强、结构更优、潜能更足,服务业增加值以百亿元的速度持续“跨关”,年均增速达26%,三次产业占比优化为11.1:39.9:49,逐步改变了“二产独秀”的局面,形成了“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新格局,实现了由“一车独秀”向“一车一苗一网”多轮驱动加速转变,经济发展的韧性及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
8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千亿背后民生账本
“作为一个新江夏人,感觉这几年江夏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家门口新建了学校,开通了地铁,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市民罗晓钦说,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江夏又引进一个大项目”“江夏这些幼儿园将新改扩建”等事关老百姓的好消息,从这些都看得出江夏发展越来越好,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
稳增长、冲千亿,发展究竟为了什么?答案就是:江夏大家共建,发展大家共享。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纵观江夏的发展历程,虽然充满艰辛,也不断遭遇着各种挑战,但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的发展理念却从未动摇。
除经济总量跨过千亿元外,江夏区还有一项主要经济指标十分亮眼——近年来,江夏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居全省县域首位。这份堪称含金量最高的数据,意味着政府有更多的财力用于解决民生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翻开近年来江夏区的“民生账单”,每一项民生工程的暖心变化,都见证着百姓持续攀升的幸福指数。
就业,是民生之本。江夏区全力促进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特殊群体等重点人员就业,5年间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增长23%,城镇登记失业率3.2%,远低于全国4.9%的水平。
教育,是民生之基。江夏区先后投入103亿元发展教育事业,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0余所,增加学位3.6万个,补充教师2000余名,全面完成34所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在全市率先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
社保,是民生之依。江夏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居全市前列,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养老床位比五年前将近翻了一番,24小时便民服务实现区街全覆盖。
交通,是民生之利。江夏区先后投资340多亿元完成700余个城建项目,地铁2号、7号、8号线先后开通,江夏成为首个迈入“地铁时代”的新城区。东西向的新南环线加快建设,南北向的107国道、纸贺线顺利完成,区街村三级公路新改建350余公里。
医疗,是民生之需。江夏云景山医院、区人民医院南楼、中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先后完工,省级“五化”村卫生室全面覆盖,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先后获评三级医院,荣获“全国中医药先进区”等殊荣。
良好生态环境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江夏区坚持“生态立区”的首位战略,5年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长江岸线生态保护修复、“清水入江”工程、“三非三网”整治、黑臭水体和劣V类水体攻坚治理、灵山矿区连片修复复垦……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举措,给老百姓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
GDP增速再快,老百姓的“钱袋子”却没有鼓起来,那么再快的GDP增长速度,对群众来说无异于镜中花、水中月。
可喜的是,伴随着GDP的不断增长,5年来,江夏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9174元和17972元,增长到38265元和23903元,年均分别增长9.4%和9.5%,全区4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此外,江夏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城乡人均收入比值缩小为1.58,远低于全国的2.56,居民“钱袋子”越来越鼓,人民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勇于参与全国县域经济竞争,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千亿赛道归零出发
2022年,是江夏区撤县设区的第27个年头,如果按照人的年龄阶段来划分,正是勇于创新、快步奔跑、活力十足的年轻人。
“年轻就有无限可能。打开千亿大门,未来会有更多的‘十字路口’,挑战与机遇并存,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任务依然艰巨。”江夏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放眼全国,2017年12月,工信部首次发布中国工业百强区,江夏区位列全国第48位,在湖北省和武汉市各城市区中排名第一。2021年,江夏位列第86位。
纵观湖北,自2008年至2018年,江夏连续11年位列湖北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之首。近2年进入调整换挡期,2020年排名滑落至第11名。
立足武汉,截至2021年,武汉已有10个区GDP超过千亿元。其中,东湖高新区2020年GDP突破2000亿元大关,黄陂区2019年GDP突破1000亿元,硚口区、青山区今年将向“千亿城区”的目标发起冲击。
审视自身,置身新发展阶段,摆在江夏区面前的一系列问号亟待被拉直: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态保护如何兼顾?现有产业发展趋势放缓,招商引资的大企业、好项目数量较少,怎样才能谋求更大突破?南北发展不均衡,未来如何破解?百万级人口规模下,民生蛋糕怎样做大切好?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自有困难,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一位长期关注江夏的经济学家表示,站在经济总量千亿元的新起点,江夏既不能沾沾自喜,也不能瞻前顾后,惟有找准定位,跳出江夏看江夏,把江夏的发展放到全国、全省、全市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思考,真正找准制约江夏跨越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敢于正视问题,抓住关键要害,才能展现作为、行稳致远。
决策科学,方能决胜于未来。江夏区第六次党代会找准了未来发展“坐标系”,明确了发展“线路图”:未来五年,确保全区生产总值超过1500亿元、力争2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区30强行列,达到全国县域经济50强水平,打造全国创新发展先行区、全省县域经济龙头区;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标杆区;打造市民寻找“乡愁”的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标识地;打造武汉乃至全省县域当中收入水平最高、消费实力最强、安全保障最好、幸福指数最高的魅力之区。
此外,江夏区还提出,要深入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创新活区、文化名区、共富强区”战略,大力推进“五谷共建”,奋力建设“富强江夏、和谐江夏、美丽江夏、活力江夏、幸福江夏”,勇于代表湖北主动参与全国县域经济竞争,为打造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而努力奋斗。
瞩望新征程,面对压力挑战,江夏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实现更进一步的突破,江夏如何在新赛道发力?迈过千亿门槛后依靠什么支撑高质量发展?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新起点上的江夏,处在“天时、地利、人和”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机遇期,全省五个万亿级产业基地江夏有其四,全市九大支柱产业江夏全覆盖。同时,江夏区东连光谷、西接车谷,是武汉最具活力、最显品质、最有潜力的南部产业大走廊核心承载区。江夏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绝佳的生态禀赋,有通达的区位优势,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还有全国区县少有而独特的创新资源,更有江夏人代代相传的那股“不服周”的精神。
千亿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今天的江夏,经历了高速发展的辉煌,承受了经济转型的阵痛,积攒了厚积薄发的力量,她以更加自信、更加成熟的姿态,奋进在新的赛道上,向着“富强江夏、和谐江夏、美丽江夏、活力江夏、幸福江夏”的目标大步迈进。
江夏,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