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市王杰事迹陈列馆收藏着一束红色纸玫瑰。这是王杰烈士牺牲50周年时,他的未婚妻赵英玲亲手制作的。23朵红花,纪念着王杰牺牲时的23岁青春年华。
邳州市,是王杰英勇献身的热土。在王杰勇扑爆炸点的壮烈牺牲处,已经建起一座飞檐六角纪念亭,王杰事迹陈列馆、王杰墓、王杰纪念广场等分列四周,聚合成江苏省邳州市王杰烈士陵园,数十年如一日地接待着前来瞻仰凭吊的各地参观者。
走近烈士,缅怀英雄;阐扬精神,坚定理想。日前,本刊记者专访邳州市王杰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王杰事迹陈列馆馆长李文静,听她讲述王杰精神在陈列馆的彰显、在邳州市的弘扬。
英雄所思所行皆是精神体现
记者:王杰精神,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您看来,这样的精神是如何体现在王杰烈士所思所行中的?
李文静:王杰烈士的一生非常短暂,我们主要通过走访王杰儿时的伙伴、同学和战友,以及阅读《王杰日记》等,了解他的生平。除了勇扑爆炸点的壮举外,王杰23年的生命历程中还有很多事情令我们印象深刻。
比如,1963年8月,我国许多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王杰所在部队也接到了抗洪救灾任务。当时,王杰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飞”到灾区去。他递交了决心书。在决心书中,他写道:“当兵是为人民、为党、为祖国而来的,不管任何工作,党指到哪里就冲到哪里,就是需要献上青春也没有怨言。”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举动震撼人心。
再比如,1964年,王杰所在部队被派到沂蒙山区施工。施工条件非常艰苦,但是王杰身上始终葆有“明知有苦、偏向苦行”的特质。在沂蒙山区,他创作了一首小诗:“沂蒙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后来,这首诗被周恩来总理亲手抄录、修改,作为给王杰烈士的题词:“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
王杰写下这首诗后一个多月,右手就在施工中光荣负伤,但是他“轻伤不下火线”,仍然在力所能及之处帮助战友,能做的工作他都尽力去做。在工作之余,他还努力练习用左手写字。他说:“人能休息,但是思想不能休息。”他有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日记的习惯。在《王杰日记》中,有一些章节与其他章节笔迹不太一致,那是在右手受伤期间,他用左手写下的。
可以说,王杰烈士“两不怕”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英勇牺牲的那一刻,还体现在他日常训练、生活的很多时刻和许多平凡小事中。这种精神是融入王杰血脉的。
用展陈实物感动教育全社会
记者:您认为,相比位于王杰故乡——山东金乡的王杰纪念馆,江苏邳州王杰事迹陈列馆具有怎样的特别之处?陈列馆收藏了哪些关于王杰烈士的珍贵资料,又是如何通过展览陈列传承弘扬王杰精神的?
李文静:不同的纪念馆,侧重展现王杰烈士生命的不同时期。山东金乡是王杰从小生活的地方,而邳州王杰事迹陈列馆位于王杰牺牲的地方,这里也是他安葬的地方。王杰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为了保护民兵和人武干部,在千钧一发之际英勇献身。因此,在他的牺牲地设立事迹陈列馆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由于王杰烈士牺牲时非常年轻,壮烈献身也非常突然,因此,陈列馆中能够展现的实物资料相对较少。建馆时,我们想尽办法,走访了王杰的家乡亲朋、部队战友,以及他保护下来的人,尽量搜集与王杰烈士相关的实物,用实物展现王杰精神。
比如,陈列馆里收藏着一幅《毛主席的好战士——王杰》宣传画原作。这是王杰烈士牺牲那一年画家罗虹创作的。这幅画作完成后,当时许多报刊刊登转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宣传画原作后来被画家徐培晨收藏。2014年,画作作者罗虹和收藏者徐培晨一同来到王杰牺牲地,现场将画作捐赠给王杰事迹陈列馆。他们表示,原画虽然很珍贵,但是收藏在个人手中只能感动教育一个人,如果放在陈列馆里展出,却可以感动教育全社会。
除了展陈实物外,我们还把王杰成长、学习、训练过程中发生的,能够体现“两不怕”精神的小故事,通过场景还原、手绘连环画等形式展现出来。在陈列馆的展陈中,前面的部分主要是王杰诞生、成长过程、牺牲瞬间等内容的呈现,后面有一个专门的“薪火相传”板块,用好几个篇章展现王杰精神在当代的传承赓续,比如,王杰生前所在部队一直设有“王杰班”,“王杰班”始终承袭着王杰精神。此外,我们还通过被王杰保护下来的民兵等亲历者的口述方式,传承弘扬王杰精神。
王杰“两不怕”精神永不过时
记者:从王杰烈士英勇牺牲到现在,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认为,在如今这样一个生活安逸、物质充足的时代,应当如何传承弘扬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王杰精神在当今时代又具有怎样的独特价值?
李文静:王杰精神的产生是具有时代性的。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今,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已经大幅提升,很多年轻人想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或许会感到这种精神已经非常遥远。实际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在邳州,有一位李彦清老人,被誉为“活着的王杰”。王杰英勇献身后,他保护下来的民兵地雷班被命名为“王杰民兵班”。李彦清是王杰保护下来的民兵之一,也是“王杰民兵班”的第一任班长。在王杰壮烈牺牲后,他始终坚持宣讲王杰事迹,用自身行动学习继承王杰精神。1973年5月21日,在帮助民兵排除哑雷时,他也遇到了同样的危险。为了保护战友,他在事故中双目失明。因公致残后,他身残志坚,持之以恒地学习盲文,用盲文像王杰一样写日记,锲而不舍地宣扬王杰精神。2005年,他组织创建邳州王杰精神研究会,并担任首任会长。
传承弘扬王杰精神,邳州正在通过开展“争当三问公仆、争做四有典型”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全市党员干部学习英雄、致敬烈士。有定力、有血性、有本领、有品行,是王杰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邳州将其提炼出来,作为对“四有”党员干部的要求。“四有”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三问”,方能像王杰一样坚守初心、担当使命,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江苏徐州看望王杰烈士生前所在连官兵,并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近年来,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许多人不计个人得失、争做“逆行者”,其实这些都是对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实践和传承。
(《人民周刊》202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