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传承塞罕坝精神,建设美丽中国

2022-06-07 16:24:57    《人民周刊》

以科技创新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一代代塞罕坝人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始终胸怀“咬定青山不放松”“绿了荒原白了头”的执着坚守,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血肉之躯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伟大的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行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面旗帜,是激励广大林业工作者牢记初心、艰苦奋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的动力源泉。

建场60年来,塞罕坝人坚持依靠科研解决技术难题,将林学理论同塞罕坝具体实际相结合,针对造林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深入开展科技攻关,改进了原有的造林机械和育苗方法,探索出了高寒地区全光育苗的新技术,并根据塞罕坝的立地条件,创新了植苗方法,引进了抗旱树种,创建了育苗、造林、抚育、保护等森林经营技术体系,把科技创新融入林场发展的全过程,为新时代的林业科研工作树立了标杆、作出了榜样。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林业科技工作者,我一直工作在林业科研一线,主持和参与了大径材培育、组培育苗、良种选育等领域的课题研究。我深知,现代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我们将继续传承好、弘扬好塞罕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当好科技特派员,深入林场解决科技难题,以科技创新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担负好生态文明建设重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力量。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伊春分院高级工程师  陈海波

 

为建设美丽龙江作出新贡献

第一次学习塞罕坝精神是在2018年,在黑龙江省从事林草事业五年的我现场聆听了学习塞罕坝精神专题报告会。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精神传承不息,艰苦创业奋斗,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的事迹,让我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作为一名林草人,为林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的使命,总书记的话是我心中的道德律,我会为之奋斗终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林业大省,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决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取得了森林覆盖率47.3%的喜人成绩。作为国家重要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东北地区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这个数据具有至关重要的生态意义。

作为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众多见证者之一,我和同事们见证了黑龙江省林草工作不断向好发展: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落地,生态建设修复持续推进,资源保护管理不断强化,林草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行业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2020年,我被派到黑龙江省巴彦县万发镇宏胜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吃住在村里的我经常看见各类野鸡野鸭,各类飞鸟鸣叫声更是不绝于耳,生态环境向好转变令人惊叹。塞罕坝精神是我们龙江林草人学习的榜样,我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塞罕坝精神,在龙江生态强省建设中守初心、扛使命,为建设美丽龙江作出新的贡献。

——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主任、黑龙江省巴彦县万发镇宏盛村驻村第一书记  王珊

 

用塞罕坝精神激励科技扶贫事业

“他们筑起的‘绿色长城’,帮助数以百万计的人远离空气污染,并保障了清洁水供应。”这是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给塞罕坝建设者颁发地球卫士奖时的颁奖词。50多年来,一代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听从党的召唤,在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奉献青春、艰苦奋斗、挥洒青春和汗水,在荒漠沙地上创造了绿色海洋的人间奇迹。

塞罕坝人的艰苦奋斗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我前进的步伐,坚定了我作为科技特派员继脱贫攻坚之后,继续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想法。2018年以来,我连续四年赶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宁夏固原市参与当地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种树要因地制宜,脱贫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在一线工作,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和当地群众融为一体。为此,我们深入农村农户一线,找准农村农户的具体需求点,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和工艺。这与平时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搞学术大不相同。我们既要深耕基础研究,又要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挥科技力量的中坚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多点突破,才能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帮助老乡们搭建种植技术平台,为他们送去栽培技术,种植经济价值高的羊肚菌等特色农林产品。我们深挖当地的特色植物资源,看到当地的黑果花楸含有的花青素比蓝莓高出10多倍,极具开发价值,便用科技力量帮助当地的老乡提升黑果花楸的育苗质量。下一步,我们计划在中试基地提取果实有效成分,制成面膜等经济附加值高的产品,帮助当地农林产业升级换代。

4年来,塞罕坝精神始终激励、鼓舞我“把科技成果更多地从书架转上货架”。5月25日,我再次启程前往宁夏固原地区。我深知伟大的事业一定要有伟大的精神,塞罕坝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我们将继续默默奋斗,为东西部协作发展深耕努力,共同奏响东西部协作发展的新乐章。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何建章

 

承续塞罕坝精神  弘扬菌草人之魂

塞罕坝精神是在塞罕坝从茫茫荒漠到塞北“绿色明珠”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中孕育而成的,是几代塞罕坝人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作为一名菌草专业学生,看到林占熺教授发明的菌草技术通过“以草代木”解决“菌林矛盾”的世界级难题,我为能从事这项造福人类生态文明的事业而感到无上光荣。

细数日月流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基本都以木材为生产原料。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仅栽培香菇一项就要使用至少1000万立方米木材。菌草技术的发明及推广应用,不仅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还为国内及非洲朋友脱贫致富提供了新渠道。

2021年,我前往内蒙古阿拉善菌草防风固沙基地开展科研实践,第一次见到了广袤的沙漠,看到了荒芜的黄泛区。伴随着席卷细沙的大风,在茫茫黄沙中看到了一片绿色。沙漠深处的菌草基地里,极其简陋的屋棚仿佛在诉说着菌草人的倔强。带队的师兄边走边介绍道,他们已经在这坚守了9年。一群不了解沙漠的人,饱经风霜,不仅解决了沙漠菌草种植问题,阻挠了黄沙流入黄河,还尝试在重度盐碱地里开拓一番新天地。看着由菌草装置、随风摆动绿油油的“建党百年,菌草献礼”8个大字,听着师兄介绍的种种困难,一股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回首往昔,历历在目,耄耋老者,踽踽独行,而其身后,草木成林。悠悠“君”草,生于福建,北上黄河,止水凝沙,西行荒漠,蓄土防风,南下苦寒,福音远颂,东渡大洋,与世同欢。菌草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消除疾苦的希冀,没有高居庙堂,享受世人的朝拜,而是深入民间,扎根于世上贫瘠艰苦之地,如同不畏艰难的开拓者一步步逼退极恶生态,又宛如意志坚定的战士戍守着人们生存疆域的边关。

我辈愿追随前辈们的脚印,承续塞罕坝精神,弘扬菌草人之魂,为之奉献青春,挥洒汗水。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专业硕士  李治君

(本刊记者  付冰冰整理)

(《人民周刊》2022年第10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好红色资源 谱写发展新篇
下一篇:拔尖基础学科人才这样炼成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