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引领示范效应显现 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再增六城

孟珂    2022-12-21 12:35:07    证券日报 

12月2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在沈阳等6个城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批复》,同意在沈阳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广州市、成都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试点期为自批复之日起3年。

早在2015年5月份,国务院就同意在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2021年4月份试点首次扩围,将天津、上海、海南、重庆四省市纳入,形成“1+4”格局。如今,试点范围再次扩大,新加入了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等6个新成员,意味着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扩围向全球充分展现了我国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态度。制造业开放更多是引进技术、设备、资本,而服务业开放主要涉及文化传媒、数据跨境流动等,入围城市面临重大机遇。

以点带面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过近7年的持续创新探索,此前“1+4”示范试点已向全国推广了7批35项经验案例,为全国的服务业开放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

“1+4”示范试点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日益显现。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上述五省市服务业创造了9.3万亿元的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达69.6%,高于全国均值16.3个百分点;五省市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052.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的33.7%、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26.6%。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趋势上看,我国服务业开放取得显著进展,服务进出口结构得到持续优化,服务外贸转型升级加快,服务贸易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如2018年以来,中国明显加快了金融服务业开放的步伐,现已取消银行、证券和保险交易(包括再保险)以及资产管理的合资要求和外资股比限制。

“近年来,疫情对服务业抑制作用较大,随着未来疫情影响消减,餐饮、旅游、住宿等服务业将逐步恢复。”刘向东说。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

“放眼当下,快速增长的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制造业市场已经形成了对外开放的良好局面,但服务业市场开放进程却相对缓慢,这与我国服务业比重超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局面是不匹配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服务业规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有助于更好地对接国际先进贸易投资规则,继而带动我国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发展,塑造我国经济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的新优势,以点带面地促进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放创新

打造“中国服务”品牌

新增的试点地区将呈现出怎样的特色?张湧表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涉及的11个城市均为自贸试验区或自贸港所在区域,共同特点是人口规模巨大、现代服务业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还进入了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名单,海南作为自由贸易港更是率先公布了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张湧建议,入围省市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框架、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大格局下思考和谋划改革举措,以更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不断扩大服务业引进外资规模,力争早日改变我国服务贸易长期逆差的格局。

“我国服务贸易创新能力仍待提高,服务业开放创新发展空间依然较大。”刘向东表示,增设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可以结合自身资源配套开发出更多特色。例如,因地制宜推进服务贸易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全方位创新,探索扩大研发设计、节能降碳、环境服务、医疗等服务进口;扩大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出口,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有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引领作用,打造“中国服务”品牌。

谈及还需要在哪些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付一夫认为,一方面,要引入国外竞争机制,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和国内市场要素配置,同时合理引导服务业外资流向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我国服务业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应当加快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促进高技术水平产品研发,加快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扩大服务贸易中技术产品出口,缩小服务贸易逆差,以此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陆市场是两岸经贸发展稳定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