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工业软件保持高速增长

黄 鑫    2022-12-08 11:39:53    经济日报

工信部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1至10月份,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软件业)业务收入84214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软件业利润总额10047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呈现出平稳向好的运行态势。从细分数据看,我国工业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中部地区增势领先。

专家认为,2022年我国软件业经受住了疫情反复和复杂国际环境考验,依然保持发展韧性与潜力,预计全年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从前10月软件业数据来看,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工业软件产品收入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2022年1至10月份数据显示,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1861亿元,同比增长12.8%,高出全行业水平2.8个百分点。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软所软件产业研究室主任杨婉云表示,随着我国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工业软件行业规模占软件业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022年1至10月份,工业软件产品占软件产品收入的9%,高于2020年同期的8.5%。

同时,工业软件领域也实现了较大创新突破。随着我国工业软件发展政策开启发力模式,工业软件核心产品供给、行业迭代应用和市场满足率成为着力点,生产控制软件在特定行业和特定细分软件产业中逐步脱颖而出,工业嵌入式软件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研发设计类软件核心技术正逐步突破并商业化。

近年来,通过扎实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动工业软件应用,加快培育工业软件领军企业,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稳步壮大,供给能力有效提升,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由2019年的172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41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5%。

工业软件一直是软件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过去,我国工业软件中高端市场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近年来,国家出台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工业软件赛道投融资也日益活跃,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工业软件新产品,推动了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增长。”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说。

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建伟表示,将在应用推广、产品攻关、生态构建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紧紧抓住软件应用这个“牛鼻子”,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应用推广力度。同时,坚持构建良好生态,充分发挥开源基金会作用,孵化一批工业软件开源项目。并依托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强化工业软件人才培养。

培育开源生态是推动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开源通过集众智、采众长,加速软件迭代升级,促进产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生态完善,逐步成为软件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的重要模式。尤其在数字经济时代,开源呈现出向信息技术各领域全面拓展的蓬勃之势,为软件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2021年11月30日,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要繁荣国内开源生态,推进重点开源项目,打造优秀开源社区。在国内首家开源基金会——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推动下,鸿蒙、欧拉等一批开源项目加速孵化开放,推动开源代码托管平台发展,优化壮大开源社区,如欧拉开源社区用户数量已超60万人,合作单位超380家。

“我们将继续支持开源基金会加快提升运营水平,面向关键软件领域布局开源项目,优化开源社区,普及开源文化,汇聚优秀开源人才,完善开源相关治理规则,加快繁荣国内开源生态。”王建伟说。

服务化模式持续升级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我国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表明我国软件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反映出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1至10月份,信息技术服务收入54583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在全行业收入中占比64.8%。其中,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共实现收入8234亿元,同比增长7.7%,占信息技术服务收入比重为15.1%;集成电路设计收入2286亿元,同比增长13%;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8386亿元,同比增长16.5%。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具有资源共享、规模经济、服务成本低等优势,同时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也被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视频会议等用户广泛采用,日渐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主流计算模式。2022年,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前10个月的收入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的收入。”赵刚说。

杨婉云认为,我国软件服务化演进持续深入,具体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数据成为重要服务资源。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推动数据服务快速发展,围绕数据生成、采集、加工、评估等各环节的数据服务产品不断涌现,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数据成为信息技术服务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关键。二是软件云化成为确定性趋势。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度推进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软件从基于产品的服务向基于云平台的服务转变,疫情进一步激发了线上活动的活跃度,一方面云计算改变了软件架构和运行的方式,提升软件开发和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云平台推动形成了资源集聚、多方参与、高效协同的软件创新模式。

软件服务化模式对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有着重要意义。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我国有不少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面临没钱、没人、没技术、没效果、没保障的五重困境。传统大企业开发使用传统企业级IT系统,不仅耗资巨大,还需要专业的培训、员工维护,以及企业内部相应流程的改造,这种模式对中小微企业而言“用不起、玩不起、养不起”。

“相比企业级IT系统以及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和PaaS(平台即服务)云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是中小微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最佳选择。SaaS的本质是业务托管,有交付门槛低、配置要求低、技术难度低、操作难度低、使用成本低五大优势,能够完美适配中小微企业的需求,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拎包入住’式的数字化服务。尤其是SaaS的收费模式灵活,基础功能普遍免费,并采用按需付费或订阅的模式,可以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周鸿祎说。

据介绍,2022年年中,360试水SaaS战略,推出了数字安全SaaS服务“360企业安全云”,把设备安全、数据安全等各类安全基础功能免费开放给中小微企业,半年就积累了近百万中小微企业用户。11月份,360又上线了SaaS商店,从服务提供商转型为SaaS生态的建设者,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数字化转型服务。

软件定义已成发展主脉络

软件定义已成为软件产业的成长主脉络。软件逐步融入产品和业务流程,融合到各行业,并基于硬件资源的虚拟化和池化,在产品演进、业务创新、行业转型中发挥主导作用。当前,软件正在“定义”和丰富手机、汽车、工厂、家居等硬件终端的新功能。

2022年,软件定义的创新成果主要来自我国生活和生产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领域。“比如,国产智能驾驶操作系统软件正成为驱动各种自动驾驶汽车的新引擎,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工业数字孪生等在重新定义工厂,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软件等定义了全屋智能家居,创造出全新消费体验和生活方式。”赵刚说。

搭建自己的软件生态平台已成为主流终端厂商的标配。比如,OPPO不断优化以自研操作系统ColorOS为核心的软件生态平台,构建泛在服务生态。截至2022年年初,ColorOS在全球已拥有超过5亿月活用户。其中,作为ColorOS的“软芯片”,智慧跨端系统潘塔纳尔是OPPO实现万物互融的软件基座,通过端云协同的融合计算与泛在服务能力,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跨设备、跨系统的连贯服务,为用户创造设备无界、服务直达的全新体验,并帮助开发者降低开发门槛和成本,助力数字化产业生态的繁荣发展。

手机厂商搭建自己的软件生态平台不仅是为了更好定义手机,也是为了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手机硬件产业链走向高度成熟,打造基于操作系统的软件生态成为手机厂商的布局重点。”杨婉云分析,操作系统作为基础软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用户使用黏性极大、生态构建成本较高、先发者垄断优势极大。多年来,我国移动操作系统大多由国外品牌所垄断。而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新赛道即将打开,硬件与软件、内容与终端、应用与服务的一体化整合速度不断加快,市场竞争从单一产品的竞争发展为基于平台体系的产业链竞争,围绕主流软件平台体系形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将主导市场竞争。

不仅是移动操作系统,2022年以来,我国基础软件产品整体都在向业界领先水平稳步迈进,产品“好用性”“易用性”明显提升,重点操作系统的生态适配数量、装机量均创新高,嵌入式操作系统、分布式云数据库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基础软件产品性能与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展望2023年,杨婉云认为,软件业有望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层次调整与数字化需求的不断释放,以稳增长为总基调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步伐,重新定义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和价值来源,在复杂的外部形势下进一步构筑起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坚强支撑。

“2023年,软件业发展将呈现云服务化、智能化、软件自动化等趋势。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在信息技术服务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扩大,公有云的比重也将进一步提升;软件定义万物,将实现万物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推进全社会的数智化转型;AI软件算法将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并自动生成数字内容、自动构建元宇宙场景,从而改进软件算法的效率,提升软件自动化生产能力和服务效率。”赵刚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期货稳价订单效果怎么样
下一篇:真抓实干扩内需 果断出击不犹豫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