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是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等特征。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纷纷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开辟全新产业发展空间,为经济发展发掘创新源泉,提供不竭动力。
规划引领政策先行
未来产业是什么样的?最近印发的《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为我们勾勒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看规模,到2030年,上海将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看载体,上海要成立5家左右未来技术学院,打造5个未来产业集群,培育15个左右未来产业创新中心,建设15个左右未来产业先导区,形成100项左右中国标准,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看趋势,智能计算、量子科技、6G技术、新型储能、深海探采、空天利用、高端膜材料等一系列最前沿的科创技术成为布局培育的关键……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刚表示,未来产业本质上是科学研究和“根技术”创新的产业。培育未来产业要从科创中心城市起步,并逐渐带动辐射相关区域,这是为何上海、北京、深圳等科研基础雄厚的城市率先布局未来产业发展的原因。上海此次印发的行动方案对未来产业部署作出具体安排,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路径和参考,实际上也表明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浙江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超前布局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类脑芯片、柔性电子、量子信息、物联网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今年8月份,浙江省经信厅公布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名单,分别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人工智能、德清北斗地信、海宁第三代半导体、空天产业(无人机与卫星互联网)、未来网络(6G)、中国眼谷眼健康、宁波柔性电子和绍兴市越城区第三代半导体。根据《浙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浙江要打造30个左右特色鲜明、引领发展的未来产业先导区。
以科技创新闻名的深圳,今年6月份出台了《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重点布局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间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八大重点技术领域。目标是到2025年,构建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增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培育若干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娄岩峰表示,未来产业以新兴技术创新为鲜明特征,代表着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是推动和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得益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在过去40多年间实现持续、快速地发展,构建起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起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此次出台的计划为深圳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打造自身竞争优势
面向未来,应当如何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各地立足本地产业特征,纷纷打造自身竞争优势。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的中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台台激光装备整齐排列,在激光切割下,一块块薄如蝉翼的玻璃精准成型。“一块晶圆上有上千颗芯片,传统切割效率低,并且易破裂。企业落户越城区不久,就在关键技术上取得进展,如今成品率高达99%。”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落户越城区,就是看中当地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布局未来产业的前瞻性,这对公司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浙江培育创建的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绍兴越城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正逐步形成一批具有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浙江数字经济和民营经济发达,细分市场主体较多,具有对不同技术路线进行探索和未来产业化应用的广阔空间。”浙江省经信厅企业培育和产业合作处副处长袁凯表示,布局未来产业,浙江具有一系列独特优势条件,能够尽快形成一批现象级应用,占据创新链、产业链关键位置。数据显示,2021年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达3.5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8.6%,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截至去年年底,浙江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达1.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万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培育未来产业很好地契合了深圳当前发展需求,将会为深圳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倍增效应。”深圳市先进制造业联合会秘书长赵孟珂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智能手机、民用无人机产量分别增长217.3%、130%、37.4%、28.7%。技术创新对推动产业发展有着显著的驱动力,未来产业将成为深圳未来重塑产业竞争力的变革性力量。
“深圳将未来产业分为两类:一是5年至10年内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含生物育种)、空天技术等;二是10年至15年内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娄岩峰介绍,针对各产业的不同特点和成熟度,深圳有着不同的发展侧重点。例如,作为最有望迅速崛起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成生物产业,将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领域,深圳已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首个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产业集聚了爆发式增长的潜能,未来将重点发展脑图谱技术、脑诊治技术、类脑智能;对于仍处于基础研发阶段的量子信息产业,则将重点推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技术创新。
“我们需要认识到,发展未来产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十分关键。”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晓明表示,培育未来产业亟需设立创新组织,尤其是跨学科的新型创新组织。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创造新的知识、技术,在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孵化出新的未来产业。他认为,新型创新组织将区别于传统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研发机构,是一个包含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推广在内的真正的全产业链创新组织。此外,由于未来产业具有较强不确定性,也需要各类产业新技术、新要素、新主体携手共进,利用“政产学研用”等多方互动形成未来创新链。
着力补齐短板弱项
发展未来产业,并非朝夕之功。长期研究未来产业的浙江理工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黄静认为,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未来新兴产业,涉及产品原型开发、工程化商业化、大规模生产和市场销售等一系列过程,目前发展还存在一系列困难和短板。比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挑战;产业自主创新基础能力有待提升,基础科学发展、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不足;现有教育与培训体系更新速度赶不上产业发展速度,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育体系亟待建立等。
面对短板弱项,浙江提出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变革激活数据生产要素的放大、倍增作用,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深刻变革。综合考虑孕育期、成长期未来产业的发展特征,探索构建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为创新策源地,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等为产业承载地的空间格局,统筹部署建设区域集聚、网络协同两种类型未来产业先导区,为中国特色未来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娄岩峰介绍,为提升未来产业发展能级,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深圳按照“与科学研究结合、与基础设施结合、与新兴产业结合”的原则,在空间布局上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进行全市统筹、差异化布局,以市、区联动的模式,打造了未来产业“6+5”核心承载区,根据各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创新基础,优化整体布局。“但我们也注意到,如今深圳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均衡、单一产业比重过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不够等问题,亟须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领军企业集群、强化科技创新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深圳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协同,突出强主体、促融合、分梯度、聚空间,实施‘强基’‘突破’‘加速’‘融合’‘汇聚’五大工程,着力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娄岩峰说。
“目前,未来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产业方向不明确,技术成熟度不足,发展路径不成熟,需要有条件的地方前瞻性布局、充分谋划、培育发展。”王晓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