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经济大省培育新动能 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2022-11-07 10:58:28    上海证券报

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发展、升级数字工程、布局未来产业……经济大省近日纷纷出台措施,加快培育新动能,打造增长新引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久续航。

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共同方向

经济大省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动作频频。

山东日前印发《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分工落实方案的通知,明确未来5年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与此同时,有关部委也出台相关支持政策。11月初,财政部制定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聚焦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支持山东加快财政制度创新,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山东前三季度的新动能增势强劲。山东应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努力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山东路径。”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刘德军表示。

其他经济大省也在绿色低碳领域积极布局。11月1日,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推进四川省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3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赵新刚表示,各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自觉行动,也是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战略举措。绿色低碳产业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数字经济潜力正在加速释放

经济大省在数字经济领域谋划新突破。

以山东为例,最近一个月内,《关于深化改革创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2—2025年)》《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规划(2022—2025年)》三个文件相继落地。

其中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力争经过5年努力,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55%以上、达到5.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翻番,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浙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发地,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该省印发《浙江省数字经济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将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数字普惠化,大力开展标准化提升行动。

早在2017年底,浙江就提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当前,该省正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到2027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力争突破7万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6万亿元,实现新一轮“双倍增”。

江苏此前已出台《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计划用3年时间,5.7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对于数字经济发展,江苏也确定了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5%左右。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日益成为推动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吴垠表示,经济大省在数字经济领域基础好,有能力通过创新、融合,进一步发掘数字经济的潜力。

“你追我赶”布局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是指依托颠覆性技术及其产业化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的先导性产业。经济大省也正在发力未来产业。

江苏省省长许昆林10月28日在2022中国实体经济论坛上表示,江苏省将前瞻布局未来网络、量子信息、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

河南出台相关规划,聚焦量子信息、氢能与新型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科学、前沿新材料等整体处于起步阶段、能够抢占发展先机的6个未来产业,培育形成一批引领能力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到2025年,全省未来产业增加值力争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超过15%,成为全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上,越早起步就越可能有更多机会,不抢先一定会失去未来。”河南省社科院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进才表示。

据悉,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近期已发布了第一批浙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名单,河南也启动了2022年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申报工作。

“未来产业具有颠覆性和高增长性,已成为影响我国能否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经济大省谋划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有利于培育壮大经济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吴垠认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企业信心逐步恢复,外贸发展基本面稳固
下一篇:10月份我国外汇储备由降转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