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政策持续发力 多方联动促消费

2022-09-23 16:19:30    中国商报网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近日,国家发改委表示,正加快研究推动出台政策举措,促进消费加快复苏。同时,上海、海南等地陆续宣布将发放新一轮消费券,覆盖国庆黄金周前后,预计将对零售、餐饮消费及文旅消费等起到拉动作用。

多地发放消费券

为进一步提振消费市场活力,全国多地陆续发放消费券,助力市场升温。

据了解,上海将发放第二轮5亿元“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该电子消费券券包价值200元,共包含4张消费券,分别为1张消费满300元以上抵100元券、1张消费满100元以上抵50元券、2张消费满50元以上抵25元券。

如此“大手笔”促消费,上海并非孤例。据悉,海南也将发放1亿元消费券,借助发放消费券活动,指导家电经销商开展各类促销,包括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绿色家电促销等企业活动。

此外,9月19日,天津市商务局披露数据,自8月20日天津“品质生活节”启动以来,由市级财政投入资金发放的“津乐购”消费券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响应。截至9月12日24时,已发放补贴1.16亿元,拉动消费超过38亿元。

而从全国层面来看,国家统计局9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56亿元,同比增长0.5%,实现由负转正。

金秋时节是鼓励消费最好的一段时期。专家表示,消费正处于边际改善过程中。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以及防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提升,民众预防性储蓄的预期会下降,消费会从底部平稳回升。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值得关注的是,相较前两年,今年各地发放消费券的形式、种类更加普惠、多元:不仅线下能用,线上也能用;可以买家电、买汽车等大件商品,也可以用于餐饮、旅游、体育等支出;甚至还细分到绿色节能、外卖、到店、养老助残、农产品等领域。以北京为例,在4至9月就分批发放3亿元“绿色节能消费券”、1亿元餐饮消费券、3000万元京郊住宿消费券。

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多地以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的形式拉动消费。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广州、雄安、厦门、成都、金华、杭州、温州等多地以各种形式发放数字人民币消费补贴,仅在支付宝端,就有超600万个数字人民币钱包被推送至其服务商户。

在发放消费券的同时,各地政府还结合当地特色,向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倾斜,对重点、特色领域进行发展牵引。广州除了所有的通用消费券都覆盖餐饮行业,还推出专门针对餐饮美食的消费券、2000万元的中华美食荟餐饮暑期促销活动;年轻有活力的深圳主打体育健身,6月以来,深圳各区发放的体育消费券数额累计已超过3700万元;旅游城市西安,则针对文旅消费直接发放了1000万元的文旅惠民卡。

汽车家电仍是重点

汽车消费大增是拉动消费复苏的重要原因。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今年以来,在稳增长、促消费等政策支持下,我国汽车产业克服疫情等因素冲击,呈现出恢复增长的良好态势,为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持快速增长,今年1至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7万辆和386万辆,同比增长1.2倍和1.1倍。

中国汽车协会指出,在乘用车领域,随着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减征以及各类汽车消费补贴政策的落地,对乘用车销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商用车领域,随着国家基建拉动、复工复产拉动、货车车贷延期还本付息等因素的促进,将加速货车市场的回暖;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随着限购城市指标适度放开,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另外,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6至8月,全国约355.3万辆车享受了车辆购置税减征政策,累计减征车购税230.4亿元。3个月以来,享受政策的车辆数、减征税额均呈现逐月增长态势,特别是8月减税额和享受优惠的车辆环比增幅均超过10%,分别为10.3%、11.7%。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品在消费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预计接下来仍是促消费政策的发力重点。

专家建议,未来促消费还应在培育消费增长引擎、挖掘消费新增长点上发力。比如,以大城市和城市圈城市群的消费发展为驱动力,增强大型中心城市消费集聚力和消费供给创新力,打造消费增长极,引领带动区域消费的发展;以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为动能,丰富消费场景,推动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依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主要产油国产量缺口加剧供应担忧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