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我国市场吸引外资“磁力”不减

2022-09-22 10:41:59    中国商报网

近日,商务部公布今年前8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情况。据统计,前8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27.4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下同),折合1384.1亿美元,增长20.2%。

专家表示,前8个月我国吸收外资数据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表明众多跨国公司持续看好投资中国长期前景,我国吸引外资“磁力”不减。

吸引力不断增强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其中,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同比增速高于总体水平,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增速高于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有所改善。

业内人士表示,从总体规模上看,我国吸收外资持续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充分显示出中长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以及国内大市场对跨国公司的强劲吸引力。尽管国内外挑战和压力明显,但由于中国巨大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以及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稳外资举措的出台,跨国公司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专家认为,我国对外商的吸引力主要源于我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市场准入持续扩大、负面清单不断缩短。我国吸收外资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并在结构上持续优化。

高技术产业受青睐

值得关注的是,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21.3亿元,增长8.7%;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3.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3.1%、高技术服务业增长31%。

孟玮表示,国家发改委正抓紧推动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以制造业为重点,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领域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事实上,外资更愿意流向高技术产业,一方面是市场的拉动作用,高技术产业涉及上游的加工或研发,比如清洁能源、汽车零部件等,国内发展非常迅猛,外资也希望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就是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我国目前在极力推动高技术领域的开放,包括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也在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等行业。

业内人士分析,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使用外资表现亮眼,外资高技术产业创新加速集群化、平台化、生态化发展,这与我国鼓励外资参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分不开。而在与制造业相关的高技术服务行业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等引资情况均实现大幅增长。

也有专家认为,外资在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投资增速加快,说明外资希望利用中国的发展环境优势实现自身更多利润、更大市场占有率,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提升。同时,这种布局也说明中国对于创新引领、高技术推动的投资非常有吸引力。

政策持续显成效

尽管受疫情影响,我国主要外资来源地对华投资仍然保持较高增速。据商务部统计,今年前8个月,从来源地看,韩国、德国、日本、英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58.9%、30.3%、26.8%和17.2%(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4.3%、27.6%和43%。

专家表示,韩国、日本来华投资保持了较高增速,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促使中日韩价值链合作更加密切,对投资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德国、英国等国来华投资的增加,反映了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生产中心对外资的吸引力。

不仅如此,西部地区的高增长也与政策引导相关。业内人士表示,西部在对外开放方面一直受到中央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基建方面都有支持。比如鼓励东部沿海发达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带动外资转移,引导中西部参与“一带一路”等建设。

另外,9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稳外资举措。会议强调,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进出口有力支撑稳增长稳就业,要加力稳定外贸外资。

孟玮介绍,一方面,将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便利外商投资企业商务人员往来;加强与外贸外资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的主动对接,坚持一事一协调,保障运输通畅。另一方面,将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组织实施国际产业投资合作系列活动,为跨国公司投资和各地方招商引资搭建平台;健全重大和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机制,加快推进项目签约落地。(依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主要产油国产量缺口加剧供应担忧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