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领域的重大成就与宝贵经验,全面展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变化新亮点,今日起开设“喜迎二十大 产业看变化”专栏,选取煤炭、汽车、钢铁等重点产业,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自古以来,煤炭就有着广泛应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炭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十年来,我国持续推动煤炭产业优化整合,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煤炭保供能力不断增强。如今,面对现代化强国和“双碳”目标,作为稳定、经济且自主保障程度最高的能源,煤炭又迈向了绿色低碳发展、高效清洁转化的新征程。
供给质量显著提高
在世界最大的井工煤矿国家能源集团大柳塔矿,为确保煤炭生产不停歇,综采五队党支部书记、队长邬拴对检修和生产人员进行调整,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矿工们日夜兼程开采出的煤炭汇聚到国家能源集团2408公里一体化“西煤东运”大通道,源源不断地从晋陕蒙核心产煤区运送到港口,为大通道沿线、华东沿海、华南、华中乃至内陆深处的城市提供能源。
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煤炭产量连续4个月突破5000万吨,一体化出区调运量创下日均107万吨新高位,黄骅港煤炭吞吐量2.15亿万吨,船舶运输量首次突破两亿吨。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经营分公司负责调运的副总经理吴青松介绍:“集团充分发挥‘煤电化路港航’和‘产运储销’一体化优势,煤炭从坑口到最近的沿海电厂,最短仅需6天时间。”
十年来,煤炭高效开发利用,能源保供压舱石稳定器作用充分发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41.3亿吨,创历史新高;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百万吨死亡人数降至0.044人;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万亿元,利润总额7023.1亿元。
产量提升的同时,煤炭集约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煤炭生产重心加快向资源禀赋好、开采条件好的晋陕蒙新地区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宏表示,全国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成为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
2021年,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安徽6个省份原煤产量超亿吨,产量共计35.4亿吨,占全国的85.8%。截至2021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4500处以内,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其中,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72处,产能11.24亿吨/年;在建千万吨级煤矿24处左右,设计产能3.0亿吨/年左右;年产30万吨以下小型煤矿产能占全国的比重下降至2%左右。
智能化建设全面铺开
在黑岱沟煤矿,6层楼高、自重1000吨的WK35电铲回转于煤层和卡车厢斗之间,每铲装煤70吨,只需100多秒,就能装满载重220吨的矿用卡车。
“我们矿采用的吊斗铲抛掷爆破无运输倒堆工艺,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整个工艺年节能减排2万吨标准煤,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98%以上。”黑岱沟露天矿矿长钮景付说。
2021年,黑岱沟矿的煤炭产量达到3400万吨,相当于我国1949年的全国煤炭产量的90%。这样的千万吨级煤矿在国家能源集团有20处,合计产能3.66亿吨/年,占其总产能的65.5%。
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对提升煤炭安全保障水平、促进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可避免矿工直接面对灾害事故风险,减少人员误操作,大幅消除安全生产隐患,从根本上实现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化建设,可提升煤矿柔性生产能力,根据市场供需形势灵活释放生产能力,增强供给质量、供给弹性以及企业经营主动性。
十年来,煤炭行业以煤矿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为进一步推动煤企智能化建设,2020年以来,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了煤矿智能化发展协调机制,煤矿智能化建设全面铺开。
2021年9月,国内首套自主可控工业级操作系统——“矿鸿操作系统”在神东煤炭集团投入使用。“原来一个工作面176个支架,就要操作176次,现在更多是起监护的作用”,行走在支架间的布尔台煤矿综采二队支架工高彦军感觉工作轻松了很多,原本生产班需要3人负责支架作业,现在仅需1人进行调整监护,作业人数降低了,工作量减轻了,反而拉架的效率却提升了。
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介绍,国家首批示范建设煤矿70%以上将于年底前建成,预计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全国近400座煤矿开展智能化升级改造,目前已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813个,减人增安提效的效果日益显现,并在去冬今春煤炭安全增产增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展绿色发展新路
“你看,多年不见的岩羊又重现矿区了。”宁夏煤业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运输一队党支部书记赵志刚指着半山腰上觅食的岩羊说。
在煤矿干了半辈子,赵志刚从没想过,在矿区曾经一度绝迹多年的岩羊能重返“家园”,煤矿正在向着绿色发展转型。“采煤是为了发展,保护环境更是为了高质量发展。”赵志刚说,“贺兰山养育了矿山几代人,能亲手为它披上绿衣,是对贺兰山的最好回报。”
“双碳”目标下,减煤被视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措施,但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减煤速度过快、力度过大,将削弱煤炭对保障能源体系安全运转的“托底保供”作用。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着力推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
十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煤炭企业等高度重视和快速推进下,煤炭绿色化开采取得初步成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科技支持中心主任任世华介绍,煤炭行业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2021年煤矿区土地复垦率达57%,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截至2021年年底,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的煤炭企业共284家。一些煤矿实现了矿区生态环境正效益,不仅没有破坏环境,而且优化了环境。
清洁生产方面,由于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逐步提高,煤炭开发过程排放到空气中的甲烷大幅度减少,煤炭开发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呈下降趋势。据测算,从2010年到2020年,平均生产1吨煤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226.7千克下降到151.1千克,10内年下降了三分之一。
十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助力我国燃煤电厂烟气污染排放控制处于国际最好水平。截至2021年底,我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10.3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93%。2021年,全国电力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69%、73%、52%。
推动煤炭从燃料向原料转变,是降低煤炭利用过程碳排放的重要路径。十多年来,我国一举突破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等三条工艺技术路线,一举奠定了中国煤化工产业的国际地位,为煤炭清洁转化和高效利用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由高碳向低碳化发展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