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数字人民币解锁更多新场景

2022-09-15 11:15:43    中国商报网

近期,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创新频频提速。在日前举办的2022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发布了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产品——“元管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布了以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为载体的“丽泽数币一卡通”,通过将金融、工作、生活等应用场景相结合实现“一卡通行,一卡通付”。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要从信息交互、业务流程、技术规范等维度加快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的标准化建设,还要推动实现数字人民币体系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互联互通,让消费者可以“一码通扫”。

“硬钱包”加速推广

据了解,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可依托IC、可穿戴设备等提供服务。与之对应的是基于移动支付App、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应用程序接口(API)等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软钱包”。也就是说,使用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无需下载各种App、无需绑定银行卡、不用扫付款码,只要“碰一碰”就能享受便捷流畅的支付体验。

“‘硬钱包’可以让老人、儿童等群体更方便地完成消费支付。”据介绍,作为数字人民币的重要载体,“硬钱包”可应用于生活中线上线下各类消费场景,让更多人可以享受到数字经济红利。2022年服贸会上,多家金融机构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如,中国银行展出了钥匙扣造型的服贸会主题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中国银行联合美团发布了“数字人民币低碳卡‘硬钱包’”。

从以往数字人民币规模化试点看,“软钱包”一直是主角,而“硬钱包”却鲜有落地。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此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区域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大多数场景还难以体现出“硬钱包”的优势。同时,“硬钱包”在制作、技术、推广上的成本较“软钱包”更高。“因此,当前数字人民币‘软钱包’为主、‘硬钱包’为辅的格局,是比较符合应用的现实情况的。”

精准高效提振消费

今年以来,派发数字人民币消费券成为不少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促消费的措施。尤其是数字人民币第三批试点城市出炉以来,新纳入的城市近期也积极通过数字人民币消费券提振消费。

进入下半年,多地发起各种形式的数字人民币促消费活动。7月31日至8月25日,杭州西湖区开展“西湖约惠 数字生活”暑期促消费活动,通过支付宝App发放两轮共计105万个数字人民币红包;8月13日至9月30日,浙江绍兴开展“活力币赢”数字人民币消费体验活动,发放5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8月23日,深圳面向市民推出2022年深圳文惠卡活动,以发放数字人民币补助方式直接惠及市民的文化消费活动。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平台也积极参与其中,助力数字人民币发挥更大的促消费价值。例如,京东科技建立了数字人民币消费券驾驶舱,实现数据可视化,能够分析消费资金的多维度数据,满足了对数字人民币专项资金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的要求。

“数字人民币的技术特性尤其是智能合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精准促进消费。”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数字人民币与消费券、电商平台等场景结合,有助于数字人民币推广,也有助于消费市场加速回暖。

应用场景持续扩围

除了相对传统的红包、消费立减等生活消费场景外,数字人民币在拍卖、贷款等业务也有所涉及,让数字人民币的实用性和易用性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也为其在更大范围的使用探路。

近日,由北京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合作推出的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络司法拍卖数字人民币资金结算业务正式上线,产权市场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缴存拍卖保证金。此前,全国首批数字人民币线上贷款落地青岛,山东国晟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共同完成了数字人民币在线上小额贷款场景的试点应用。

产品创新提速,使用场景拓宽,数字人民币试点正稳步推进。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31日,15个省市的试点地区通过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笔数约2.64亿笔,金额约830亿元,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商户门店数量达到456.7万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表示,数字货币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下一步,既要研究完善制度规则,推出数字人民币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数字人民币个人信息保护,又要完善业务规则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数字人民币运营系统全流程安全管理体系,还要深化数字人民币对货币政策、金融体系、金融稳定等方面深层影响的研究评估,推动数字人民币发展。(悦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数字经济赋能 多地加速布局智慧城市建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