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升级版夜经济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

2022-08-11 10:43:36    中国商报网

近日,央行、文旅部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该通知提出,继续加大对文化和旅游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发展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背景下,夜经济持续升温。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夜间经济规模突破30万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5%,预计2022年将突破40万亿元。

加大支持力度

近日,商务部提出,要创新消费场景,适当放宽临时外摆限制,利用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夜市、主题集市等形式,打造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消费场景。无独有偶,文旅部日前也发布了《关于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的公示》,公布了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不仅如此,在国家“月光经济”、地摊经济的“政策春风”下,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夜间经济的发展,推动夜间消费供应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商务部调查数据显示,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

在消息面上,今年已有多地出台了支持夜经济的相关政策。北京发布《北京市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即“夜经济3.0版政策”),共包含9条具体措施,将重点打造10个“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30个融合消费打卡地、40个品质消费生活圈、5—10条全市夜游精品路线,培育10条市级“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等夜间特色地标及场景。武汉发布《进一步促进夜游经济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将举办夜间光影秀、美食节、啤酒节、音乐节等夜间文旅活动,推出门票减免、打折消费券等惠民措施,并将发布全市夜游十大产品和十大夜游线路,持续促进夜间消费。浙江发布了《浙江省促进消费复苏回暖行动方案》,其中提到鼓励各地发展夜间经济,计划建设4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开启新赛道

在相关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各地的夜经济也正在加速激活消费市场。

日前,2022年安徽省夜经济消费季开始启动,仅合肥地区就将开展近百场夜间活动。与此同时,西安出台措施,允许在夜间规定时段、规定地点摆摊经营,适当延长夜间营业时间等。长沙推动区域环境治理,为活跃夜经济提供保障。无锡升级夜经济“新玩法”,举办复古车展、复古市集等特色活动。

据悉,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夜经济“新玩法”,提供与众不同的夜间消费体验,形成差异化竞争,引发广泛关注。如安徽阜阳“落日派对”演出、扬州“二分明月忆扬州”大型夜游活动、苏州沉浸式江南市集长廊等,不仅让当地居民大呼过瘾,也成为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的重要卖点,为当地文旅产业创造更多价值。

专家表示,各地在强化基础设施保障、提高夜间经济管理水平的同时,不妨深挖地方人文历史内涵,鼓励商家创新经营模式,将本地夜间经济打造成独具特色的 “金字招牌”。如此,夜经济不但有烟火气,更能释放潜能,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增强地区经济活力。另外,各地出台的政策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当地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发展,一方面指明了大的方向,一方面提出了更具体、更详细的要求,有利于当地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品牌化提升。

升级消费内容

城市夜经济发展受益于政策的推动。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各类支持夜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进一步发挥夜经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加就业的同时,也为夜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发展动能。事实上,与政策的推动相比,市场的推动则是夜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在社会经济秩序有韧性、有保障的前提下,夜经济的繁荣景象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有较大复苏空间。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夜市”对于消费时间的延伸、消费品类的扩充、周边消费的带动,进一步放大了这一作用。

在如此巨量的消费引擎带动下,夜经济已然成为中国经济新兴活力源。夜经济不仅是消费的拓展,更是消费的升级,是“实火”不是“虚火”。专家表示,从当下看未来,在消费促进升级、城市发展提速、产业变革加剧三大关键动力支撑下,夜经济还将持续释放更大产业空间。

伴随着消费者的步伐,夜游产业向餐饮、住宿、购物等数百个细分领域拓展延伸。根据消费者多元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夜游产业通过全业态融合,打通不同消费要素、场景和链条,营造夜游消费生态圈闭环,为消费者打造沉浸式的消费体验。(依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市场总能给人惊喜”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