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受疫情冲击最直接、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民航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民航局财务司司长熊艳华表示,从5月21日至7月20日,对国内运输航空公司符合条件的国内客运航班给予补贴政策支持。客运航班补贴政策能否给民航业带来“回暖”机遇?政策有望达到怎样的效果?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据介绍,为进一步提升民航业应对疫情冲击的防风险能力,加快民航业恢复发展,民航局会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阶段性实施国内客运航班运行财政补贴的通知》。“国内客运航班补贴政策是国家基于民航业当前面临的阶段性困难,统筹考虑各方面情况后决定实施的特殊纾困政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航业抗击疫情和恢复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怀。”熊艳华介绍。
此次出台的航班补贴政策属于阶段性财政补贴,补贴政策着眼于保障民航业常态化安全飞行基础投入,通过补贴政策鼓励航空公司达到保持航班稳定运行所需的最低飞行航班数量,即每日4500班。当每周内日均国内客运航班量低于或等于4500班时,即启动财政补贴机制,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航班给予补贴。对航班实际收入扣减变动成本后的亏损额给予补贴,并设定补贴上限为每小时2.4万元。
熊艳华表示,此次补贴政策明确了补贴对象和范围,政策普惠公平,不区分规模、性质,所有执飞国内客运航班的国内运输航空公司均可申请。同时,设定了纳入补贴范围的具体条件,包括每周内日均航班量未超过最低飞行航班数,每周每条航段平均客座率未超过75%,航班实际收入无法覆盖变动成本。
专家表示,航空公司是民航产业链的龙头,通过补贴航空公司让航班飞起来,使民航系统各单位和其他相关行业都有效运转起来,稳定一线员工收入和就业岗位,带动机场、空管等航空产业链以及制造、旅游等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是一项“全盘皆活”的政策。通过补贴保持相对稳定的航班量,有利于稳定航空运输市场基本供给,增强旅客出行预期和信心。航班补贴具有直接快捷、迅速见效的优势,能有效缓解航空公司尤其是中小航空公司当前经营困境,并与其他对民航的纾困政策形成“组合拳”,有利于航空运输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增强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民航战略产业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稳住经济大盘,作出民航业的贡献。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兰翔分析,此次补贴政策出台,有利于为国内航空公司纾困解难,为航空公司今年以来的亏损情况有效止血。兰翔表示,目前国内进出港旅客正逐渐恢复,“五一”假期后整个民航旅游市场缓慢回升,特别是疫情恢复较好的广深、成渝地区。根据预测,相比“五一”假期,今年端午假期出行市场将较为活跃。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会议提出,增加民航应急贷款额度1500亿元,支持航空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民航业资深人士林智杰认为,此次出台的航班补贴政策和针对民航业的应急贷款政策是相互配合的。应急贷款主要补充企业的现金流,让企业能够有资金支付航油、机场起降费、给员工发工资、付飞机租金等费用,帮助企业现金流不断。航班补贴是补贴航班的变动成本,保证民航业的基本运行量。这样旅客出行有保障,机组基本收入有保障,航班安全运行熟练度也有保障。
对于此次航班补贴政策的预期效果,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表示,此次补贴政策设定了很多量化指标,如每周内日均航班数低于或等于4500班、客座率未超过75%、最高亏损额补贴标准上限为每小时2.4万元、实施期限为5月21日到7月20日等,相对以往很多政策制定实施的细则,两部门发布的文件内容更直接,对处于极度困难时期的民航业来说,无疑将推动补贴更快发挥作用。
据悉,此次补贴政策的一大亮点是,将航班变动成本作为补贴锚定标准,补贴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补助。此次政策补贴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中,中央财政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补助65%、70%、80%,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分别承担35%、30%、20%。政策实施后,分两批预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上限的70%,剩余30%待补贴政策到期后,根据实际情况按规定标准进行清算,多退少补。
对此,李晓津认为,东部地区经济更发达,航空运输对当地的贡献更大,有必要、有可能给予更大财政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对国家综合贡献同样很大,需要中央财政给予更大支持,而中部介于两者之间。明确的资金安排将给补贴政策带来强有力的保证。(记者 崔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