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凝聚共识——

新能源汽车开启市场化发展新阶段

卢奇秀    2022-04-11 10:21:27    中国能源报

逾越寒冬,春暖花开。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对当前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形势作出如上判断。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和地区冲突对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造成较大冲击,车用芯片短缺情况尚未有效解决,部分关键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新能源汽车盲目投资、无序发展等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量变”到“质变”,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同时也是行业的共同目标。

一季度末累计推广量有望突破千万辆

辛国斌用一组数据直观展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成果: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54.5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到今年一季度末,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有望突破1000万辆;整车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钠电池、高镍无钴电池、模块化换电等技术取得积极进展,人工智能算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超过3万件,占全球的70%;截至去年底,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亿吨,为工业和交通领域碳减排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指出,与“十三五”初期相比,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占比从47%提升至78%,非限购城市私人消费占比从40%提升到70%,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市场认可度显著提高、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显现。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和内外部环境日臻优化,未来前景可期。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判,2021年-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总体趋势是快速增长,会有周期性波动。燃油车销量峰值将在2022年-2023年出现,之后会持续下降。到2030年左右,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销量将基本持平。”

激励政策调整需平稳有序

在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看来,近两年,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中有一定突变因素,如特斯拉Model 3、Model Y和五菱宏光MINI EV等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产品出现,政策激励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其中,财税政策发挥了很大作用,不含地方补贴,相对于燃油车,13万元-15万元的电动汽车享受1.99万元优惠;23万元-25万元的电动汽车享受4.6万元优惠;28万元-30万元的电动汽车享受近5万元优惠;45万元以上的电动汽车优惠近9万元。同时,城市道路限行、牌照优惠、路权优惠等非财税政策,以及出租、网约、租赁强制性替换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此外,生产侧双积分政策也倒逼传统车企加速布局电动汽车。

“按照目前的技术发展速度,在较长时间内,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将是竞争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徐长明指出,下一步,激励政策调整要平稳有序,不能过大、过快调整,否则不利于新能源汽车向好发展。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同样指出,考虑到产品开发周期需要3年-5年,为稳定行业预期,建议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能继续延长,“十四五”继续维持政策的稳定性。同时,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创新高,双积分供需严重失衡,价格大幅波动,对行业发展不利,建议相关部门研究设立积分池,增强积分价格的可预见性,确保双积分政策有效运行。

智能网联是决胜关键

当前,新能源汽车攻坚突破的困难和复杂程度均在增大,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大力度解决。对此,辛国斌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前产业正处于上行突破的关键期,希望企业着眼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战略谋划,更加注重增强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提升产品质量,更加注重强化品牌建设,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如果把新能源汽车比作上半场,智能网联汽车比作下半场,那么,我国汽车行业上半场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决定胜负的还是下半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指出,目前我国车联网产业链尚不成熟,通讯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的问题均有待解决。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也表示,电动化只是汽车革命的序幕,深度改变经济社会的是汽车电动化、绿色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最终实现智能汽车、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协同融合,这是下一步行业努力的方向,也是企业竞争的焦点。他认为,未来汽车对传统汽车的颠覆,将使50%以上的传统零部件体系面临重构。因此,行业要抓住时机,针对短板和“卡脖子”环节下功夫,力争一项项突破,改变我国汽车零部件“空心化”的状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存量改革让市场更具活力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