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外资实现“开门红”。商务部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022.8亿元,同比增长11.6%。
专家认为,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反复,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跨国投资形势依然严峻,吸收外资平稳开局的同时也面临较大挑战。稳外资政策有望加码,一些新举措将陆续推出,一季度吸收外资可望保持良好态势。
“磁力”不减
吸收外资开局平稳
在去年吸收外资突破万亿元大关基础上,今年首月我国吸收外资成绩依然亮眼。
数字印证我国吸收外资“磁力”不减。专家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开放红利持续释放、政策效果不断显现、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预期和信心稳定。
从开放角度看,我国对外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压减,汽车制造业外资股比限制全面放开,自贸试验区制造业限制实现“清零”。此外,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今年1月1日如期生效,释放积极信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示范等开放平台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举措持续出台,高水平开放平台对外资的吸引力增强。
从政策角度看,稳外资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去年商务部制定出台22条稳外资措施,指导各地出台140多份政策文件,形成政策“组合拳”。东、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协同发力。
从营商环境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陈春江日前表示,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法规文件,制定、修订和废止了500多件法规文件。完善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健全投诉工作网络,帮助外资企业协调解决一系列投诉事项,维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商务部近期问卷调查显示,3000多家重点外资企业中,94.9%的企业对未来经营前景总体持乐观态度。
引资质量提升
服务业“挑大梁”
最新的引资“成绩单”证明,引资规模增长的同时,引资质量也在提升,折射出经济发展成色更足。
商务部数据显示,1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3亿元,同比增长12.2%。从近几年数据看,服务业在吸收外资额中的比重大幅提升。2005年服务业占外商投资额的比重为24.7%;2011年这一比重超过50%,2020年进一步提升到77.7%。
服务业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领域。专家认为,服务业在吸引外资中“挑大梁”,与服务业占我国GDP比重越来越高相匹配,也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
服务业吸收外资引力增强的同时,高技术制造业也势头不减。1月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6.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2%,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4.6%。
专家认为,更多外资流入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折射出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成色更足。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表示,从最初外资扎堆制造业,到如今更青睐服务业,外商投资的“转向”折射出中国开放的不断升级和经济产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革。
挑战较大
政策需持续加码
吸收外资实现平稳开局的同时,稳外资依然面临较大挑战。
一方面,国际产业链重构呈现近岸化、本土化、区域化特点,各国引资竞争愈演愈烈。全球疫情继续影响跨境招商引资活动开展。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面临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压力。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今年全球跨国投资难以再实现快速增长。
为应对内外部挑战,专家认为,稳外资政策有望加码,不少新举措将陆续推出。
开放领域方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有望修订扩大,更多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和更多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料纳入目录,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将扩大。
扩大投资方面,商务部表示,将促进重点产业外资项目对接,组织开展“跨国公司地方行”活动,为地方招商引资提供更好支持。
政策完善方面,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有望持续完善,陈春江表示,商务部将全面清理与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不符的规定,落实外资企业公平待遇,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
风雨兼程再出发,扬帆聚力再提升。更高水平开放信号的密集释放和相关举措的加快落地,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推动中国稳外资乘势而上,实现量和质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