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11月,16至24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

中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汪文正     2022-12-20 10:08:58    人民日报海外版

11月份,16至24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前11个月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达47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达163万人……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下阶段就业形势逐步改善仍具有较多有利条件。

青年人失业率连续下降

11月全国多地疫情频发多发,对就业影响如何?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受疫情大面积反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影响,就业压力有所上升,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上升0.5个百分点,“这部分群体主要以农民工为主,多从事建筑、批发零售等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差,容易受到疫情等短期因素影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看全年,付凌晖表示,今年以来,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新发多发等因素影响,二季度前期经济有所下滑,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至6.1%,但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快落地,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三季度城镇失业率总体比二季度下降,进入四季度失业率虽有所上升,但保持基本稳定。

青年人就业方面,付凌晖介绍,从11月份情况看,在就业优先政策措施作用下,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加大帮扶力度,青年人失业率连续下降。11月份,16—24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7.1%,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重点群体。据了解,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为1076万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11月28日至12月18日举办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为2023届高校毕业生、往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人员提供就业服务。期间,各地人社部门、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中开展大规模线上招聘、直播带岗宣讲、就业指导和职业体验、线上测评和考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进校园及线下招聘等活动,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成长成才。

在促进创业方面,有关部门着力激发创业创新主体活力,催生更多市场主体,更好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近日,人社部等八部门明确,将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包括“创业环境优化”“创业主体培育”“创业服务护航”等八项计划,力争到2024年底,通过完善落实扶持政策,优化提供创业服务,支持更多重点群体投身创业活动,实现每年创业培训规模不少于200万人次、离校5年内高校毕业生新创业不少于30万人,返乡入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14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能够以更加灵活方式实现就业增收。

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

未来就业形势怎样?付凌晖分析,从下阶段情况看,就业形势逐步改善、保持总体稳定仍具有较多有利条件:

一是经济逐步恢复带动增强。付凌晖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政策和稳经济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实,我国经济逐步恢复,将带动就业需求扩大,增加就业岗位”。

二是服务业改善有利于就业扩大。“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逐步落实,有利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交通物流、居民出行逐步增加,将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恢复。服务业就业容量大,随着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恢复改善,将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付凌晖说。

三是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各地区各部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措施,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但也要看到,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矛盾依然存在。”付凌晖表示,要继续落实落细稳经济各项政策和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推动经济持续恢复,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重点行业和群体稳岗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促进就业市场供需有效衔接和就业形势稳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项目建设忙 发力稳投资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