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苏省常州市建林玻纤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的一台经编机正在运转,吞进去玻璃纤维纱,吐出来的是晶莹剔透的布。“这是一种特殊的布,耐火耐高温,坚韧不易折,可用于制作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公司总经理唐建介绍,这台价值160万元的新设备,直接为企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这160万元投入中,至关重要的一笔100万元贷款,来自常州市针对小微企业投放的“首贷融”。
2021年,常州市深化普惠金融发展,市银保监分局组织开展首贷攻坚行动,精准聚焦前期“百行进万企”活动中有融资需求的无贷户,着力破解融资难题中的两个痛点——融资担保难、信息不对称,持续扩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2021年,常州市新增首贷企业6418户,新增贷款6571笔、金额361.16亿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助力。
风险共担,贷款门槛降低
建林玻纤这几年正面临提档升级,但融资并不容易。厂房是租来的,几台原有设备的折旧率很高,无法用于银行抵押,唐建只好放弃从银行贷款的念头。
建林玻纤的困境不是个例。放眼常州全市,24万多家企业中,2021年以前有贷户仅占10%。常州市金融监管局银行保险处处长周玮介绍,据了解,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有不同程度的融资需求。
是什么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担保难。”几家当地银行的负责人坦言,向小微企业贷款的收益本就不高,坏账率还比重点企业高,导致银行不敢轻易放贷。一些成立时间短、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即便有发展潜力,但因缺乏担保,只能被挡在门外。
2021年7月,建林玻纤迎来一个好消息。“市财政局等4部门此前联合推出了一项针对无贷户的信保贷产品——‘首贷融’,只需法人代表承担连带责任,不用企业抵押就可以申请贷款。”当地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谢福军主动上门洽谈。
了解政策后,唐建迅速在常州市创新创业金融服务平台上注册,提交了首次贷款100万元的申请。当天,就有银行工作人员来现场尽职调查。几天后,这笔款项就到了公司账上。
2019年起,针对多数小微企业在银行无贷款的状况,常州市设立“首贷融”风险补偿资金,首期规模1亿元,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打通首贷企业融资难的“最后一公里”。
谢福军介绍,以建林玻纤贷款的100万元为例,万一出现坏账,10万元由市级的“首贷融”风险补偿资金分担,20万元由国担基金支持,18万元由省财政专项支持,12万元由省再担保公司分担,20万元由市场化担保公司分担,银行只需承担20万元及利息损失。目前“首贷融”无坏账,如果出现坏账,银行等机构将先各自按比例承担资金风险,随后对企业依法进行追偿,企业法人代表承担个人连带责任。
“这样的风险共担机制,让银行少了后顾之忧,大大提高了拓展首贷户的积极性。”谢福军说,“首贷融”面向全市所有无贷户企业,对贷款企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精准“画像”,高效定位企业
和制造业相比,服务业中的小微企业,更难以进入银行的放贷视野,无贷户也更多。
农业银行常州新北支行营业部行长助理陈涵卓说,要不是收到了一张“画像”,常州精维测绘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这个仅有约10名员工、年营业额不足200万元的轻资产企业,很可能被淹没在数千家同类企业中。
陈涵卓所说的“画像”,是常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发来的一张表格,上面是辖区内征信评分在及格线以上的小微企业名单。
“银行对企业的信息不了解、没把握,也是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常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俊介绍,自2016年起,常州持续推进企业征信平台建设,通过科技手段打造数据模型,汇集税务、环保、人社等21个相关部门的年度政务信息,为全市24万多家企业勾勒诚信“画像”,让银行更客观高效地了解企业。
作为试点银行工作人员,2021年年中,陈涵卓收到了常州征信公司定向推送的首批500家企业名单。名单显示,精维公司是一家无贷户,经营稳定,纳税正常,信用评分良好。当他找到精维公司负责人杨文宇时,对方坦言,企业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很需要资金支持。
“我们想增加员工、添置设备、进军更大市场,但贷款时碰过好几次钉子。”杨文宇说。陈涵卓给他介绍了试点产品“常信贷”——这是解决企业首贷难题的另一个重要金融产品,针对所有在常州有征信数据的企业,属于纯信用贷款。基于政务大数据,能够快速放贷、随借随还。
在手机上注册完成后,杨文宇申请了100万元“常信贷”。很快,系统就显示:经过评估,通过了61.7万元额度,贷款利率是4.2%。
有了资金支持,公司随即购入设备、招兵买马,进行了新一轮布局。“经过大半年的发展,公司2021年营业额突破400万元,比前一年翻了一番,还第一次将业务市场拓展到无锡、苏州、扬州等地。”杨文宇告诉记者。
全程监管,实现惠企举措良性循环
为企业提供首贷服务,在缓解企业融资难的同时,怎么保障贷款管得住、收得回,实现惠企举措的良性循环?
周玮介绍,除了在贷前进行精准“画像”,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手段始终贯穿于贷中和贷后。
从事轨道运输车辆制造和维修的常州神海工矿车辆有限公司,是2021年的首贷户,从建设银行常州市分行奥林匹克花园支行获得了50万元“常信贷”贷款。“我们用这笔贷款购买了测试设备,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紧张。”公司总经理徐冠超介绍。
批准首贷后,建设银行常州奥林匹克花园支行行长蒋逸锋向徐冠超提了一个建议:在企业生产车间的电表箱上,安装一个手机大小的“增信宝”装置,用以采集企业的生产用电数据。
蒋逸锋解释,通过采集企业生产用电数据,征信公司对首贷户的风险状况持续监测,并实时提示银行,实现信贷风险从人工管理到智能管控的转变。银行可以掌握企业运行情况,企业也能及时得到后续服务。
果然,到了2021年底,蒋逸锋再次上门的时候,带来了好消息:结合数据实时监测,银行发现企业持续稳定经营,因此,将2022年度的贷款额度提高到190万元。
除了追加贷款、持续服务之外,这一技术手段也促成了退出机制的实现。2021年,用电数据显示,有一家机械加工企业连续3个月没有生产记录,后台向银行预警,及时控制了风险。蒋逸锋介绍,依托这项技术,分管辖区内的小微企业坏账率持续下降,目前在0.3%以下。
“扶上马,再送一程,普惠金融应服务首贷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发展。”周玮介绍,2021年以来,安装“增信宝”的首贷企业超过300家,累计向银行发送提示信息365条,为贷后管理及风险处置等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