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乡村建设求好不求快

乔金亮    2022-02-24 17:10:28    经济日报

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坚定决心,为广大农民送来政策春风和民生礼包。文件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全面部署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据介绍,文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条底线、三项重点、一个加强”:“两条底线”是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三项重点”是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一个加强”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多举措稳产保供夺丰收

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疫情灾情叠加影响的背景下,我国粮价保持基本稳定,市场运行平稳。唐仁健表示,这表明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并不意味着在粮食问题上可以高枕无忧。2022年的粮食生产目标经国务院审定,已经分解下达到各省(区、市)政府,“下一步,将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省级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压实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

唐仁健坦言,当前农业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去年秋冬种受罕见秋汛影响,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5省有1.1亿亩小麦晚播,占小麦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虽经努力耕作,目前苗情依然复杂,夺取夏粮丰收面临空前挑战。现在距夏粮大面积收获还有100天左右,当前最要紧的是抓住小麦3个关键生育期,通过技术、措施,最大限度追回产量。最近,农业农村系统已组织大批力量下沉一线,加强精准指导服务,力争让适期播种的小麦多增产,晚播的小麦不减产或少减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说,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着墨较多,出台了“长牙齿”的硬举措。其中,保数量方面,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重点是“三个定”:定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定位,要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定责,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一年来,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说,2021年全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近70%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其余人员均已落实帮扶措施,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可消除风险。据统计,中央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1561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超过50%。帮扶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314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550元,比上年增加1810元。

刘焕鑫表示,下一步,要继续狠抓落实,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监测上更加准一些,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帮扶上尽量早一些,对及时发现的住房、义务教育、就业等苗头问题,抓紧落实帮扶措施。

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把产业就业帮扶作为着力点,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重在转型升级,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带动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通过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帮扶车间吸纳能力、优化公益岗位等方式,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中有增。

此外,还要强化重点区域帮扶,集中力量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实,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把握发展建设治理三项重点

坚持产业富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吴宏耀认为,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重点是做好“三个着力”: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做优做强种养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三大乡村产业;着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着力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刘焕鑫表示,推进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认识乡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立足村庄基础搞建设,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保留村庄风貌、形态、肌理,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刘焕鑫说,今年要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基层组织建设。抓队伍,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抓机制,把“四议两公开”制度落到实处。抓监督,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二是抓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加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解决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三是抓模式载体创新。这些年,开展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探索了积分制、清单制等好经验,下一步将加大推广力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减税降费需不断提升政策效能
下一篇:精心做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