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作出最新安排。一是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二是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
其中,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主要突出对增量贷款的支持;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主要是为了降低投放信用贷款的资金成本。这两种方式契合小微企业实际需求,引导银行持续增加小微企业贷款并提高信用贷款比例,助力小微企业渡难关。
近年来,央行在帮助小微企业纾困、支持复工复产等方面出台了不少举措,无论是原来的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还是转换后的工具,包括此前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等,都对地方法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形成激励和引导作用,解决其资金来源约束,并降低融资成本。
相应地,这一系列举措对地方法人银行也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利用好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小微企业,确保支农支小不跑偏十分重要。
地方法人银行战略定位需聚焦于服务小微企业,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建立并改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丰富服务品种,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走访、培训力度,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高金融服务供需匹配的精准度。
同时,地方法人银行要突破授信依赖担保和抵押的传统信贷模式,树立全新的信贷理念,建立与普惠金融相适应的贷款体系和流程。此外,应积极发展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将金融科技新模式、新成果用于探索数字小微金融。
要注意的是,各地方法人银行也需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警惕信用风险增加。通常来说,各地方法人银行选择贷款客户的标准有所差异,对小微企业的评估标准也参差不齐,这与以往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分散在不同部门有一定关系,地方法人银行通常难以及时全面掌握企业信用信息。
这一问题有望在不久后得以解决。近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加快推动市场主体注册登记、行政处罚、司法判决及执行以及纳税、社保缴费等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帮助地方法人银行打破数据孤岛,将以前获得不了、获得难度较大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集中起来,提高数据质量和风控能力,使资金进一步服务小微客户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地方法人银行仍要进一步提高控制信贷风险的能力。可通过加强风险管理人才培养、深化组织机构设置、规范信贷业务流程、构建完善的贷后管理机制等举措,加强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