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气墨灵象”艺术论》创造新的审美范畴

郑艺 何友文    2021-12-28 14:30:15    中国军网

吕国英原创艺术论学术研讨会举行
《“气墨灵象”艺术论》创造新的审美范畴

 

吕国英《“气墨灵象”艺术论》学术研讨会现场

 

中国军网北京12月25日讯 郑艺、记者何友文报道:沐浴“双代”盛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春风,又逢新年即将到来、万象开新之际,艺术评论家、解放军报社原文化部主任吕国英原创艺术新论——《“气墨灵象”艺术论》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文化艺术界不同领域与不同专业、方向的专家学者、艺术家相聚一堂,就该论基本立论、学术特质、前瞻意义,并结合当下文艺领域面临挑战与艺术创作实践等敞开思想、纵横见地。大家谈到,这部原创艺术新论,拜谒艺术初心、眺瞻艺术未来,于直面现实文艺纷繁诸象中,探研文艺事业的演进发展、艺术哲学的时代精神与高维审美境界的致远建构,提出诸多新观点、新命题,具有原创性、体系性与前瞻性,开拓新的美学认知,创造新的审美范畴,是一部高屋建瓴的艺术理论专著,是一项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对认知文艺演进诸象、建构艺术创作新理念、新思想,进而实践艺术创新,颇具正能量与积极意义。

 

 

记者注意到,研讨发言中,大家对该论著基本立论的建构尤其关注。该论的核心概念是“灵象”“气墨”“气墨灵象”,其灵魂是“气墨灵象”。该论著通过八篇系统文论提出八个艺术新命题:“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本质规律,“高学大德”方入至美审美,“润灵乐境”推挽文艺高峰,“精神实现”皈依超验境界,美是“气墨灵象”。大家谈到,原创独辟、体系建构、前瞻高远,是该论的突出特质与学术品格;融抽象于具象、寓未来于历史、蕴超验于经验、示隐遮于显现,彰显该论的审美理想与逻辑境界。作为艺术新论,不仅倚重传统的继承性、立论的原创性、体系的闭合性,同样倚重经典的集成性、理念的开放性、中西的融合性,尤其倚重思想的超越性、意义的普遍性、前瞻的高远性。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许向群主持研讨会

 

“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创新是造就文艺大师、铸就文艺高峰的根本途径与必然要求。艺术创新贯穿于艺术创作全过程,涵盖于艺术与技术全要素,既包括题材、内容之创新,也包括形式、手法之创新,尤其包括观念、思想之创新,这是创新的高地,也是创新的核心与根本,始终居于其他要素之统摄、引领地位。与会专家、艺术家重温“双代”会精神,热烈关注创新话题,认为该论著提出的诸多新命题、新观点,在艺术思想与理念的创新上注入新认知、呈现新境界,是引领艺术创作的“立象”新理念、“立念”新思径。

 

《“气墨灵象”艺术论》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艺术家合影

 

翻阅这部《“气墨灵象”艺术论》,记者看到,该论著由眺瞻、纵横、察变、观象四个篇章构成。“眺瞻”为立论篇,是该论矗立的核心与灵魂。“纵横”为寻踪篇,是该论建构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察变”为慧灵篇,是该论慧悟的检视与瞻拓。“观象”为超越篇,是该论致远的坐标与基点。该论“跋”中有言:立论篇、寻踪篇为本论之艺术哲学观、方法论;慧灵篇、超越篇为审美创造观、实践论,亦为艺术创作进入高维审美的精神境界观与具体路径论。

运“墨”而“象”显,立“象”藉化“墨”。就记者关心问题,该论著作者吕国英先生谈到,作为艺术理论与体系建构,该论根植于传统文化,启承于经典文论与艺术哲学,眺瞻与认知高维之美,邀约与“呈现”艺术未来。“气墨灵象”是本论的核心概念,也是本论的灵魂,体现高远与深邃价值意义的根本所在。其中“墨”者,是包括创作主体在内的所有创作要素的统称与集合,而“气墨”者,是“墨”的化境与超越,也是“墨”的和融与灵化;其中“象”者,是“墨”在创作境态下所呈现的所有“象”的形态与样貌,而“灵象”者,是“象”的抽象与概括,是“象”的升华与至美,是“象”于高维审美境界中所呈现的集真善美爱于一体,进而达到生命理想、艺术实现的大美之存境。概括说,“墨”可道,“气墨”非常道;“象”可名,“灵象”非常名。“气墨”是“灵象”的“墨”;“灵象”是“气墨”的“象”。或者说,“气墨”是“墨”的“灵象”,“灵象”是“象”的“气墨”。“气墨灵象”相辅相成,完美至臻。

 

吕国英谈《“气墨灵象”艺术论》创作

 

关于该论著的完美性论证、通俗性阐释、验证性创作以及广泛性认知,也为与会专家、艺术家所关注。尤其在对接艺术创作、助推精品力作、融入多维传播、扩展受众群体方面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参加研讨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涵盖文学、美术、书法、音乐、文化与艺术教育等领域与方向,有艺术理论、美术史、艺术批评、文学评论家,有书法、国画、油画家,有作家、诗人、作曲家家,还有文化传播、艺术教育家。

 

吕国英《“气墨灵象”艺术论》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编审许向群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华书画》主编王镛,中国书协行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连任五届中国书协理事张坤山,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所长、著名人物画家李晓柱,国家重大主题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骆根兴,著名作曲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师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获得者尹铁良,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刘笑伟,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北京写意油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陈树东,中国艺术报社副社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孟祥宁,丝路大写意艺术家、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委会副主任、中国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画院研究员张录成等15位专家学者、艺术家作主旨发言,《“气墨灵象”艺术论》作者吕国英畅谈了创作体会。首都多家传统媒体、重点门户网站及新媒体派记者到会采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情用力讲好中国动画故事
下一篇:“丹青守望”南昌画院建院四十周年暨迎新春美术作品展举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