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是绘画形式的一种,有木板、石版、铜版、锌版、麻胶版等品种。而“立体版画”,很多人却未听过。
所谓“立体版画”,先在石板上雕刻出画,然后在雕刻好的石板上用刷子、拓包等工具,将画立体地拓在宣纸上。融合了绘画、雕刻、拓印技艺,将过去平面化的拓片,成为立体逼真的艺术品。
研创石版三维人物肖像版画的赵同泽,从儿时起,就喜欢在胶泥上刻画。一把凿刀、一块石头,刻画了60余年。
1947年,赵同泽生于辽宁,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乡下外祖父家长大。私塾先生出身的外祖父,是对他童年影响最大的人。外祖父的父亲曾在清朝皇宫做过拓印工,刻印和拓碑的手艺可谓祖传。四五岁开始,赵同泽就在外祖父的严苛要求下,一边写字刻印,一边捏泥拓碑。“那时很苦,还是个孩子,见到小伙伴玩耍,自己却被外祖父拘着,有时也难免闹个小情绪……”
贪玩是孩子天性,外祖父“软硬兼施”,有时给买些好吃的,有时好言相劝,各种鼓励,甚至花心思,动员左邻右舍和亲戚来夸赞……长大了,赵同泽才隐约明白,外祖父的良苦用心。作为家中长子,赵同泽被外祖父选为接班人,倾其所有进行培养。不仅毫无保留地教授所有刻印拓碑的技术,在做人方面外祖父也言传身教,一丝不苟。
到中学时,赵同泽跟着父亲,举家搬到太原。少年时代,赵同泽在太原北城长大,自由奔放的气息,一直跟随着他,等考上技校,然后上班,他都没有把书法篆刻的技艺放下。一干就是几十年,对艺术的热爱已经根深蒂固,深入骨髓。
1998年,赵同泽从铜厂下岗,在太原市旅游商品市场开了家小店,卖书法字画,刻印章并经营印章石料。那一个阶段,他在并州篆刻界小有名气,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经人介绍,结识了山西省著名书法家徐文达。萍水相逢,徐文达却对赵同泽的铜章赞赏不已,“篆刻界刻金属的很少。古代的金属印大部分是铸出来的,刻凿的虽有,但较为粗糙。像你这样刻出金属铁线,且带有石章韵味的金属印章,在国内还很少见,可以说,你的金属印章填补了篆刻史上的一项空白。”受到书法名家的夸奖,赵同泽备受鼓舞。
“先生品格与艺术都令人难忘,是他给我指明了艺术的出路和方法。我当时有很多想法,一会想干这个,一会想干那个,没有一个方向,徐先生的话让我心里有了目标,不再彷徨困惑。一直在向前,探索出了‘立体版画’。”虽然只有几面之缘,但赵同泽至今念念不忘,书房案头玻璃板下,仍压着给徐文达刻的头像拓片。
在赵同泽家里,最多的除了画作,怕就是拓片用的工具了。没有拿来就能用的现成工具,即便偶尔遇到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修改,工人出身的赵同泽,在自创立体版画的同时,一直在创新拓包,小到巴掌大,大到向日葵一般,有尖的小包,有圆的大包,为了适应立体版面,他前前后后实验了几十种材料,这些成果他都详细记录下来。这些年来,他自己动手制作的拓包、雕刻刀具等不下六七百种。
“对我来说,这些拓包弥足珍贵。我有个愿望,将来能有个展览馆,将我的作品以及这些工具陈列出来,供大家观赏。”赵同泽笑着说,“希望这项技艺可以传承下去。”没有好的工具,立体版画就得不到完美呈现。一幅好的立体版画作品,选择适宜的石板,用合适的刻刀,技术含量很高的拓功,还要有绝妙的装裱技巧,哪一个步骤都必不可少。为此,赵同泽常常四五点起床,潜心专研,细致操作,干到深更半夜,甚至天亮都是常有的事。
有一回,为了完成一幅大作品,他好几天守着刻板,因为太大,只能跪在地上拓。“奇迹不是什么环境中做出来的,而是要下死功夫,下到功夫了,自然就有了功……”这是赵同泽几十年潜心研究得出的结论,他说人笨不怕,只要肯下功夫,结果自然不会很差。
2019年,赵同泽自创的“三维繁星拓法肖像版画”,已进入申遗程序,并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他希望在传承传统文化记忆的同时,将爱国主义融入其中,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塑造更多正能量的作品。
今年“七一”建党百年,赵同泽夜以继日地拓制,完成了20余套作品,在九三学社山西省直等处展出,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表达自己为祖国富强人民安泰祝福的心愿。
目前,赵同泽已经制作完成国内外名人肖像版画百余幅,拓片作品更是不计其数。参观过赵同泽的版画的人都无不惊叹,构图精到、功底深厚,其“散点套色”版画,新颖自然,风格别具,将版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