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创造和使用是一个民族与国家文明进步的基本的标志。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创造最早、使用最为广泛、生命力最为强大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造和使用,融合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创造、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历史过程之中,汉字的使用助推着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汉语汉字也成为全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文字之一。
在中华大地上保留下来和散见于世界各地的汉字字迹,总是以汉语的文字“文本”的方式呈现的。那些在甲骨、青铜、简牍、缣帛、石头、纸张上的书写(刻)文本,无论是斑驳、漫漶、残缺还是字迹灿然完整,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本,是历史中国历久弥新的文化遗产,也是现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确证。“文明华夏”“文化之邦”是与“文字中国”联系在一起的。由汉字书写而构成的汉字文本,不仅记录着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而且是直接“参与”着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实践,如国家治理、民族融合、社会建设、物质生产、教育传承、宗教传播、人际交往、知识生产与储存、思想理论构建、情感表达与文字文本的生成等等。坚强、勇毅、智慧、具有无限创造力的中华民族,充分利用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汉字,把这种作为“语言符号”的汉字书写在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书写在华夏大地上,充分显示了汉字书写的独特功能、卓越价值与巨大力量,鲜明地显示了中华民族卓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的、壮美的“中国形象”。
汉字书写的巨大功能与价值,就在于书写是表达语言的活动。文字是“语言符号”,这是文字的定义与本质。书写者按照语言的规律(如语法、句法等)选择、调遣、组合汉字符号,书写出的是汉字文本即书面语言。“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时代就有我们祖先书刻的汉字“典册”出现。以后的刊于金石、书于竹帛、写于笺纸,都是书刻的语言文本。这各种各样的文本,或一个词汇,或一句话,或一段话,或一个篇章,一首诗等,都是按照语言规律的汉字组合,都是相对完整的各有其文字内容的语言文本。其中的汉字符号都不是孤立的、无关联的存在,不是用汉字符合构建的一幅图画,而是表达特定的意义的“汉字链”“汉字丛”。在这样语言文本中,汉字符号实现了其自身的价值与生命。汉字书写可以构建概念和句子,构建一个“语言的世界”。汉字书写可以通过叙述、描述、陈述、论述等各种语言表达方式,表达人的动机、目的、思维、理念、情感等精神世界,也可以对人生存的物质世界和人的生产生活活动进行描述和记录。人的声音的语言作为人际交流的工具,是人的社会存在所不可缺少的,但声出即逝。文字书写将作为声音的语言整理、固定,使语言能够行久垂远。中国宝贵的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简牍“文书”、石刻“铭文”、纸本“文稿”等,已经标明它们是“辞”“文”“文书”“文稿”等,汉字作为“语言”符号,总是在语言的文本中存在。物化的语言的文本超越时空,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和持久的语言的力量。
我们强调汉字存在于文本之中,我们还要强调文本存在物质载体之上。汉字书写本身是人的物质活动,人书刻汉字的刀笔以及显示汉字的材料都是“物”。没有甲、骨、金、石、帛、纸等这些物质材料,汉字便无法显示,文本便无法形成。“甲骨文”“金文”“简牍文”“帛书”“石刻文”等,这些文本的名称已经显示了其载体材料。物质不朽,文本长存。这些承载汉字文本的“文物”,西方学者明确称之为“文字传承物”“语言传承物”“文化传承物”。不同字体书体的汉字用不同的书写(刻)工具显示在不同的载体材料上,不仅让人看到各种内容的文本,而且让我们欣赏到字迹与材料融合而产生的丰富多样的视觉之美。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专门收藏与展示书写(刻)着汉字文物的场馆。为此,我们按照汉字文本的载体材料不同而分类展陈,正切“文字博物馆”的性质。从汉字发明到广泛使用,我们的祖先选择、加工不同的物质作为书刻的材料,使用了不同的字体书体,书刻了不同的文字内容,这与中国文明史的发展相一致。这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统一,是“文字、文物、文明”的一体化呈现。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当代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专门收藏和展示中国汉字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文化殿堂。在此展示历代中国各种材料上的汉字书刻的文本,最具正当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展陈的设计及作品的选择上,我们大致遵循以下基本理念和原则:
一、文化性。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该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文字的语言性、文化性是世界知识界的共同认知。历代写刻汉字的“文本”,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字体、书体、各种风格面貌的汉字符号的“字库”,而且是历代书写(刻)者表达各种意义的“语言文本”。“语言文本”创造了“意义的世界”,体现着书写(刻)者动机,目的和具体功能,是汉字书刻的核心价值。语言文本的文字内容包含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宗教等诸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是不可再生的“文化传承物”。所以文字博物馆的汉字书刻展陈坚持的是文化理念而不是“艺术本体论”。
二、审美性。在人类文明创造中,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汉字的造型及其书刻文本,无不自觉不自觉地蕴含着书刻者的审美意识。中国的文人为写好汉字临碑习帖,终生努力,在书写实践中打造了为汉字作精美造型的能力,实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文本内容与书写形式的统一,“写什么”和“怎么写”的统一。汉字之美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对象,中国人对写得好的汉字是那样一往情深。直面那些精美碑帖原迹或拓片,欣赏汉字书写的点画、结构、章法之美,或心追手摹,学习汉字书写技能,提高书法水平,这是观众的需求,也是文字馆的责任。为此我们的展陈在强调书刻的文本价值的同时,重视选择那些书写(刻)精美、具有“书法”价值的经典作品展示出来。
三、代表性。汉字文化遗产产生与流传历经数千年,产生于幅员广阔的华夏大地,极其丰富。我们在展陈作品的选择中,要努力作到在不同时代、不同载体材料、不同字体书体、不同内容的文本的作品中,选择那些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作品,以使整个展陈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整体性,使其成为整个中国汉字书写文化的一个缩影。
设计一个贯穿古今、包罗各种内容和形式的中国书写(刻)文化展陈实属不易。如果说,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一期工程的“中国文字通史”展陈是从大量的汉字书刻文本中选择汉字符号作为字例,对汉字自身的形、音、义变化历史的集中考察与展示,那么,第二期工程的汉字书写(刻)文化展陈,则是把汉字书刻文本与载体材料作为一个整体,以原迹原貌(或复制,或影像)的形式呈现,展示的汉字书刻应用的历史。企望这个展陈能使广大观众对中国发达的、悠久的书写文化有更真切而具体的认知与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