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从辛亥到五四: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2021-10-15 16:29:07    学习时报

 辛亥革命前10年间,以留日学生为译介主体的新思潮的传播形成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第一波浪潮。辛亥革命后,当民国肇建初期的政治纷扰告一段落,中国思想界谈论社会主义的声音又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一)

1912年10月14日至16日,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总部发表题为《社会主义之发生与派别》的演说,高度评价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贡献。他在演说中指出,马克思“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统系之学理”。孙中山乐观地预言:“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

在孙中山的积极倡导和影响下,谈论和研究社会主义曾经风靡一时。江亢虎领导的中国社会党,出版《社会星》《社会党月刊》《新世界》等多种刊物,所发表的文章多有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介绍。中国社会党绍兴支部出版的《新世界》半月刊,在1912年5月至7月连载施仁荣翻译的《理想社会主义与实行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二节和第三节的部分内容,这是我们看到的该书最早的中文节译。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曾经提及此事。他说:“据说还有一个什么人,在一个杂志上译过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12年6月,《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煮尘整理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称赞《共产党宣言》“不啻二十世纪社会革命之引导线,大同太平新世界之原动力”。

除了孙中山和江亢虎,民国初年高谈社会主义的人士和刊物也不在少数。

(二)

1915年,以《青年杂志》(第2卷起更名为《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中国思想界开始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各种新思潮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917年11月,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中国的许多报刊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进行了报道和评论。1918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5卷第5号发表关于欧战的演说稿《庶民的胜利》和专文《Bolshevism的胜利》。在《庶民的胜利》中,李大钊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的失败、劳工主义的胜利。他预言:“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这让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新的依靠力量。

五四运动前夕,国内出版的报刊上开始出现专门介绍马克思生平和学说的文章。此前,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大都是在译介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和文章中被提到,很少有专文介绍。1919年4月1日至4日,北京的《晨报》副刊发表《近世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之奋斗生涯》一文(《新青年》第6卷第5号予以转载)。作者渊泉(即陈溥贤)开篇即表明,他向读者介绍“近世社会主义鼻祖”马克思的奋斗生涯,有两大用意,一是为了引起人们研究社会主义的兴趣,二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古来贤哲”献身求学的奋斗生涯。文中介绍说:“马克思,是德国人,青年时代即以改造社会组织为毕生事业。一切著述,感叹以解决兹事为目标焉。”而“马氏之奋斗生涯,即献身著述之生涯,而著述中以《资本论》为不朽名著”描绘了马克思作为一位学者型社会革命家的形象。文中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所付出的心血和代价,“补叙”了马克思青年时代创办《新莱茵报》《德法年鉴》以及起草和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奋斗历程。

1919年4月6日,《每周评论》第16号在“名著”栏发表成舍我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译文摘译第二章中的十大纲领。译者指出:“这个宣言,是Marx和Engels最先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的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

(三)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为各类新思潮的传播打开了闸门,各种新创办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报刊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开始多了起来。1919年5月5日至8日,渊泉翻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晨报》副刊《觉悟》连载,《新青年》第6卷第5号予以转载。这是一篇译自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的文章。文中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在学问上,有两大根底。其一是历史观,其一是经济论”。文章依据《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1919年5月(实际出版是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思主义专号”,发表了李大钊著名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刘秉麟的《马克思传略》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同期的“马克思研究”专栏还刊载了陈启修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录自《新中国》)、渊泉的《马克思奋斗的生涯》(录自《晨报》)等文章。

除了《新青年》和《晨报》副刊,五四时期的其他著名刊物,如《国民》杂志、《觉悟》(《民国日报》副刊)、《建设》杂志、《共产党》月刊等,也发表了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许多译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文章发表。1919年11月至12月出版的《广东中华新报》,发表了杨匏安的《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社会主义)》一文,文中说:“马氏以唯物的史观为经,以革命思想为维,加之以在英法观察经济状态之所得,遂构成一种以经济的内容为主之世界观,此其所以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也。”这是五四时期国内报刊首次发表的把马克思主义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文章。此外,1920年11月7日创刊的《共产党》月刊第1号,首次发表了《列宁的著作一览表》和《列宁的历史》两篇介绍列宁主义的文章。

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开始多了起来,但那时,人们能够看到的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还不多。李达回忆说:“当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很少翻过来,我们只是从日文上看到一些。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得自日本的帮助很大,这是因为中国没人翻译,资产阶级学者根本不翻译,而我们的人又都翻不了。”只有到了1921年前后,当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的大潮才真正开始涌动起来。(孙建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金盆:盛满唐代皇家生活的奢华气象
下一篇:毛泽东为什么要给老战友荐读《黄琼传》《李固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