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前些时候我们去走访了仰韶文化发源地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三门峡市古称陕州,地处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陕原,今陕西省即以陕原以西命名,渑池县名来源于古水池名,本曰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有考证为金线蛙)而得名,仰韶村距县城十里地的缓坡台地上,北依崤山山脉的韶山,仰韶村遗址由北而南,地势由高向低,呈缓坡状。遗址长约900米,宽约300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5米。在遗址博物馆人员陪同参观展厅和遗址公园后,了解到:上世纪20年代,中国地质调查所雇员、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前往河南调查古脊椎动物化石。1920年,安特生派助手、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到河南采集动物化石。刘长山在地质所工作多年,对古生物化石和史前石器有一定研究,他在渑池县仰韶村居住了3天,采集到不少动物化石的同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古文化遗址。此前,仰韶村的农民已经在这个遗址上零星发现并收藏许多石器。刘长山询问了石器的出处,实地调查了村南的石器出土地点,亲自采集了部分器物,并把在农民家里看到的石、陶器搜集或购买起来,将采集到的600多件石器、彩陶,雇村民用毛驴运到渑池县政府第三科,装箱后由火车发运到北京地质调查所。安特生在北京根据刘长山的发现和调查结果,初步推断仰韶村可能是一处相当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21年,经中国政府批准,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等一起进行了首次发掘。
仰韶遗址的挖掘首先证明了中国石器时代的存在,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端。其二,仰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基础条件。第三,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成为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基础,以事实明证了华夏文化之渊远流长。尤其是遗址中彩陶的发现,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5000~7000年前就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仰韶文化各种类型遗址发现的彩陶花纹形式与风格虽有区别,但有共同特点。早期以红地黑彩或紫彩为多,中期流行先涂绘白色或红色陶衣为地,再加绘黑色、棕色或红色的纹饰,有的黑彩还镶加白边,十分美丽。从彩陶图案纹饰的痕迹分析,当时绘画已经使用毛笔一类较软的工具。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陶塑艺术品也很精彩,有附饰在陶器上的各种动物塑像,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人面头像、壁虎及鹰等,皆栩栩如生。这些精彩的纹饰艺术震惊了世界考古界。以至于瑞典人安特生在仰韶村看到挖掘出这些彩陶时,根本不相信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会创造出如此灿烂的艺术,他为此将仰韶遗址的彩陶,与当时出土不久的中亚的亚诺彩陶简单比较,认为前者源于后者,从而得出“中国文化西来说”。使得中国在后来更大规模发掘成果研究中,才纠正了这一长期以来在国际考古界造成很坏影响的论说。
仰韶村遗址被发现后,先后经过1921年、1951年、1980年共三次发掘,其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等,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第一次发掘之后,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1957年1月,仰韶村文化遗址被公布为渑池县文物古迹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仰韶村文化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仰韶村遗址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界向往的“文化圣地”。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国和美、英、日等国的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还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5000年前稻米的发现,奠定了我国农业的悠久历史。
从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到2000年,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013处,其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区。到目前为止,仰韶文化区域从中原地区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涵盖了中国的广阔疆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华文化从东到西、从北到南,远古时代就一脉相承的。仰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是中国国家起源史和中华民族起源史这座大厦中的一根擎梁柱;也让世界对中国独特发展的文化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写的:“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到表现,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这种有意味的彩陶纹样正是中国艺术的启程和骄傲,其中许多动植物演变而来的图形,被专家认为是华夏文化的起源之一,成为华夏之华(花)的注脚。不仅如此,仰韶文化遗址中还有诸多考古发现,如陶器制造、纺织做衣、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等等,同文献记载中炎帝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相吻合。
仰韶文化对中国后世的文化发展影响深远。距离仰韶遗址100多公里,有一座永乐宫,位于山西芮城县,保存着为宣传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文化的精美壁画。永乐宫于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公元1358年竣工,施工期达110多年,其中大规模壁画绘制时间要早于欧洲文艺复兴。它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
和创作永乐宫壁画艺匠们同时代的关汉卿,是元代最为多产的杂剧作家,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形成于宋代、繁盛于13世纪后叶的元杂剧是中国戏剧艺术的高峰之一。就目前尚存的世界各国戏剧而言,可以说诞生于12世纪以前的中国戏剧是最早的一种。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剧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
而在徽班京剧前22年,1768年,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被法国哲学家卢梭收录在他的《音乐辞典》中了。在今天,只要涉及中外重大国际活动,《茉莉花》都不会缺席。这首民歌旋律优美平和,符合中国人"以柔克刚"的个性。以此民歌为代表的中国音乐艺术已经在世界各地流传,当代以来,中国的音乐人以及创作的音乐作品在世界上获得了包括格莱美音乐奖、蒙特卡罗世界音乐奖在内的诸多大奖,显示了中国音乐艺术的魅力和强大影响力。
文化艺术的优秀,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2019年12月,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研究员宣布说,根据碳化痕迹孔隙和残留纤维的电镜观察,科研人员在仰韶文化遗址瓮棺内提取的炭化织物中发现了绞经织物,纱线较细,是四经绞罗织物碳化后的痕迹。借助该馆自主研发的酶联免疫技术,最终确认绞经织物是丝织物残存。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丝制品,距今5300至5500年。进一步研究发现,仰韶文化时期中国的丝绸技术已趋于成熟,而非初始。
让我们再回到仰韶文化中的彩陶艺术。当时的彩陶制作已经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设计工序。从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主要是竖穴窑和横穴窑。有了窑室,陶器不是直接在火焰上烧烤,已较原始的篝火式或炉灶式有了很大的进步。分析出土陶片的烧结状况,彩陶的烧成温度大约已达950℃。这样的工艺基础,成为中国最早的产品设计之光;从仰韶文化圈的半坡、庙底沟、马家窑等出图的陶器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原始先民已经能够运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描绘出富有韵律,平衡而又统一的程式化的设计图案。这是中国最早的设计文化记忆。设计虽然作为一门新颖的艺术形式出现,但是世界上大量的设计师从自己民族祖先创造的文化中汲取养分,形成多元化的设计文化现象。我国不断汲取工业革命以后的现代设计养分,在当代已经取得了快速进步。但要成为真正的设计大国,必须要从中华文化艺术园中寻找基因,成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国设计。(陈健 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