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东方风来满眼春

改革开放 大踏步赶上时代

2021-07-02 10:36:22    中国纪检监察报

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东方风来满眼春。短短几十年时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当代中国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正是靠着改革开放,不断打破束缚思想的桎梏、扫除阻碍发展的藩篱,古老而又年轻的社会主义中国开创了新的前进道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走进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新天地。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1978年5月11日,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刊发在《光明日报》头版。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由此展开,这场讨论引发的思想解放大潮,成为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酝酿对外开放和对各方面体制进行改革的新局面开始出现。

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矢志推进新的伟大革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回荡在中国上空的历史之问,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止作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不懈创造求索的思想解放史。

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再到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打破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我们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改革者的赤子之心,永远为人民而跳动。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发展乡镇企业到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党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和勇气开拓前行,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决心和气魄一往无前,一件件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成了现实,一座座令人望而生畏的山峰化为继续攀登的阶梯。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

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的。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改革从农村开始。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一间茅草屋里,18位村民在一张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分田到户,包干经营。

破冰之举迅速燎原全国。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800斤,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农村的经济改革是党从实际出发,及时总结农民的创新创造,因势利导不断加以推进的成功实践。拥有数亿人口的中国农村,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于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其他领域的改革,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迅速带来万潮涌动。在浙江温州,待业女青年章华妹领到了编号为10101的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在北京东城的翠花胡同,郭培基和刘桂仙夫妇用4张小桌和10多把木凳,办起了北京城区首家个体经营的饭店。在人民实践的基础上,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之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是深化改革具有标志性的举措。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大陆开业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形成了全国性的沪市、深市两个证券交易市场。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成为新中国期货交易的开端。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内也有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产生怀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个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一年后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四梁八柱。

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也是难点所在。党的十五大后,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全面展开,按照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改革思路,通过债转股、国家技改专项资金、国企上市变现、政策性关闭破产等一系列举措,全面打响三年脱困攻坚战。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战略部署。

从敢于“大包干”到敢砸“大锅饭”,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杀出一条血路”,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改革这“关键一招”,通过打破旧的体制机制,释放出了蕴藏于亿万人民的巨大活力,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国由此万马奔腾、生机勃发,并带来供给能力的提升和物质的丰富。1992年之后,粮食购销价格和经营全面放开,进而涵盖几乎所有的生活资料。1993年,取消粮票,实行了40年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宣告终结,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进入历史博物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党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我们党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建立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

改革从农村起步,开放自沿海而来。

1979年7月8日,广东深圳虎崖山下响起开山炮,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一年后,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创办蛇口工业区、深圳经济特区,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盛行,视金钱、效率为禁忌的环境下,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建立全新的劳动用工制、干部聘用制、薪酬分配制、工程招标制、企业股份制……一系列改革举措在“杀出一条血路”的同时,也与旧观念产生着巨大冲突。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并题词,充分肯定特区建设的成就,使对外开放迎来新的机遇。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批准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由此掀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崭新篇章。几十万建设者开进浦东,架桥筑路,建厂造楼,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浦东新区在长江出海口崛起。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面貌,也让我们办成了许多大事。

2001年7月13日晚,当北京成为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的消息传来,全国上下一片沸腾,首都40万群众涌向天安门狂欢。

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开放的中国完全能够办好奥运。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创造了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中国成为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这一年,恰逢改革开放30年,30年的成果赋予了北京奥运会极大的信心与底气,让中国更深入地融入世界。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在184天的时间里,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308万人次参观展览,书写了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更加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

2001年11月10日晚,卡塔尔首都多哈,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中国“入世”的决定。从审议到落槌,仅用了8分钟。这只“入世槌”作为重要文物珍藏在国家博物馆。

8分钟的背后,却是长达15年的“马拉松式”谈判:中国政府于1986年7月申请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并开始同缔约各方进行谈判。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开始与世贸组织成员国逐一进行拉锯式的双边谈判。其中,中美谈判进行了25轮,中欧谈判进行了15轮。

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阶段。2002年至201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10年间,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实践证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打开了对外开放的新天地,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让中国融入广阔世界,让世界发现新的中国,即便是最固执的“西方中心论”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和世界已经前所未有地融为有机整体,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中国号巨轮坚定航向,闯险滩、战激流,胜利驶入崭新而宽广的天地。

改革开放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奋起直追,经济总量一路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从短缺到比较殷实、从贫困到小康,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跑、领跑;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百废待兴,到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振奋之路。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2012年达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

1978年进出口总额355亿元,2012年3.9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位,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1978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4%,2012年以来,贡献率都在30%以上,位居世界第一,表明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

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78年增长7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1978年增长58倍,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约占全部人口的1/4下降为不到10%。

2006年1月1日起,农业税条例正式废止,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我国存在2600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附加在农业税上的一系列地方性收费也一并取消。

到2008年,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除学杂费,惠及1.6亿学生,减轻了亿万家庭的经济负担,确保了所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当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

到2012年,各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9亿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各项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建成。

改革开放是振奋之路——

改革开放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让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让所有中国人相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1981年3月20日晚,中国队与韩国队的世界杯男排亚洲区预赛在香港进行。中国男排在连输两局、陷入绝境的情况下,一鼓作气赢得比赛,顺利出线。

“赢了,我们赢了!”收看电视转播的北大学生冲下楼去狂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游行队伍。大家呼喊着“中国队万岁”“中国万岁”“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整个校园。随后,人民日报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题报道了此次活动。很快,这一饱含力量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激励中国人奋发图强的磅礴精神力量。

今天,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东北角,竖立着一座书写着“振兴中华”四个大字的石碑。它记述着1981年这个影响全国口号的诞生,见证了整个中国社会投身改革、激荡梦想的热情与期待。

张海迪身残志坚,喊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向一切苦难低头”;施光南纵情歌唱,“待到理想化宏图,咱重摆美酒再相会。”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代表着那些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革故鼎新的突破精神、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善于借鉴的学习精神。激情岁月沉淀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改革者、奋斗者。今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回望改革开放之路,我们党以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以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从学习借鉴他山之石,到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奋力追赶和引领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

——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改不改”的回答更加坚定,“改什么”“怎么改”的认识更加一致。

——改革开放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发展活力充分迸发,让社会财富竞相涌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改革事业在深深扎根人民中固本浚源、澎湃向前。

——改革开放的方法路径更加成熟。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丰富、系统、全面的方法论形成并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的胸怀视野更加开阔。既坚持在立足国情中探索发展道路,又注重在放眼世界中把握时代潮流,以开放促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还将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和勇气,开新局于新的伟大革命,不断开拓当代中国和中国人民新的更加宏阔的天地。(本报记者 瞿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延安实践启迪未来
下一篇:破解日本制造的文化密码,探寻中国制造的文化动因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