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淮河治理:淮水安澜 稻香两岸

2021-04-29 15:40:42    中国妇女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这首旋律优美的《我的祖国》响起,已经96岁高龄的蔡敬荀老人,头脑中总会联想到那条“为之奉献了大半生,如今仍魂牵梦萦”的大河——淮河。

蔡敬荀是江苏人,退休前是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1951年,已从南京大学工学院毕业一年、就职于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的蔡敬荀,听到了党和国家“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毅然和同学好友来到“刚经历过洪灾,十里八里见不到人”的安徽,在治水一线“一干就是几十年”。

回顾七十余载治淮路,在家人眼中“思维已不太清晰”的老人,在忆及自己初到安徽时的见闻,治淮初期的重要人物——恩师汪胡桢,为修建佛子岭水库创办的“夜校”佛子岭大学,以及淮河沿线一座座标志性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却又如数家珍,鲜有差错。

“十万人一起治淮”“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是蔡敬荀老人和像他一样的一代又一代治淮人,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

情势如火,坚决治淮

1950年7月,东北地区,鸭绿江一线,战争一触即发。几乎同时,连日暴雨致淮水漫溢,连续不断的溃决,已致豫皖苏三省1300万人受灾,流域内4300余万亩土地被淹,其中,皖北受灾面积最大。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却又面临内忧外患。如何应对当时危机四伏的现状,无疑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智慧和胆略。

结果出人意料:8月,一封记述皖北灾情的“机要急件”,送到了毛泽东手中。紧蹙眉头看完其中“不少是全村沉没”“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的灾情报告,毛泽东泪流满面,不断重复一句话:“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随即断然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

“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

“导淮必苏、皖、豫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她们。”

“现已九月底,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

如今已安静“躺”在淮委治淮陈列馆里的三份批示,字里行间传达着彼时毛泽东焦炙如火的心情。

全民参与 边干边学

1950年11月23日,水利部召开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将治淮列为下一年度首要工作。

听闻中央的一系列决定,灾区群众纷纷返回家园,主动请缨为治淮修造船只,打造工具,准备往工地运送工料和粮草。一时间,“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的场面激昂着淮河两岸。同时,中央从东北、华北、中南各省紧急调运建设物资,调派工程技术人员。

1951年初,毛泽东题写“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授予治淮委员会。“那年5月,绣有毛主席题字的锦旗送到治淮工地那天,热火朝天的工地一下子沸腾了,大家欢呼雀跃,治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蔡敬荀老人深情回忆。

1951年10月,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佛子岭水库开工。蔡老依旧记得70年前在佛子岭水库工地不分昼夜、边学边干的场景:“当时,中国的水利工程师没建设过大水库,很多工人是当地的农民,更没干过水利工程。大家都住在工地,白天上工,晚上上课,干部给工人上文化理论课,工人给工人上技术实操课,边学边干,相互学习。”

这所被治淮人称为“佛子岭大学”的夜校,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培养了众多技术工人。佛子岭水库竣工后,他们又到梅山水库、淠史杭工程等多个水利工程工地,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钻研、探索,为中国治淮事业锻造、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

治淮岁月 巾帼有为

同如火如荼的抗美援朝战争一样,治淮“战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空前支持。数据显示,从1950年冬到1951年春,豫皖苏三省上堤民工达到220万人,加上参加运输的民工,多达300余万人。

这其中,不乏女性的身影。已经95岁高龄的李秀英,是安徽阜阳颍上新集人。当年,家住淮河边的李秀英,响应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主动请缨,带领26个姐妹组成“女子突击队”,一根扁担两只筐,走上了治淮工地,参与润河集蓄洪闸的修建。

李秀英带领的突击队,敢跟男同志比高低,她曾经累倒在工地,却从没旷过一次工。在一次工程突击竞赛上,她和她的搭档抬土竞赛,半天时间,抬断了几根扁担。因为工作出色,李秀英两次被评为特级治淮劳模。而在淮水安澜的今天,“治淮精神,党员模范”,已成为老人的至理名言和传家理念。

采访中,记者走进治淮陈列馆,走近几代数位治淮人,在阅读史料、倾听故事的过程中,“触摸”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坚如磐石的治淮初心,感受那些热火朝天、激情四溢的治淮岁月……

70多年后的今天,沿淮河顺流而下,6000余座水库、2100多公里人工河道、约7万公里各类堤防、6600余座水闸、5.5万多处电力抽水站……蓄洪兼筹的治水方针,一系列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和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护佑”淮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局面已彻底摆脱。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4月底,悠悠淮水无声,两岸已是麦浪滚滚。(记者 王蓓 蚌埠医学院学生 赵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曙光就在前面 我们应当努力
下一篇:从党史中汲取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