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莫斯科“五一村”:中共六大在这里召开

韩显阳    2021-01-25 15:11:04    光明日报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  本报记者 韩显阳摄/光明图片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位于莫斯科市近郊的“五一村”秘密召开,成为中共历史上唯一在国外召开的代表大会。

2016年7月4日,修缮一新的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承载过中国革命历程的“六大”会址,如今更成为中俄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一个象征。

冬日里的一个周末,记者顶风冒雪,驱车前往距莫斯科市中心西南约40公里的圣三一区五一乡五一村采访,重温中共早期革命家们留下的足迹。沿着村里大道开一小会儿,便来到一个小院。院前挂着一块铜牌,上书“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常设展览馆”,院里那幢黄白相间的欧式三层小楼便是此行探访的目的地。

两国元首推动会址重建

进入一楼展览大厅,迎面看见一面浅米色大理石墙,墙上镌刻着“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常设展览馆”。大厅右侧,放置着一个巨大的圆形发光球。2013年3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时任俄罗斯联邦副总理戈洛杰茨共同触亮发光球,正式启动中共六大会址建馆工程。李守义副馆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展览馆最重要藏品”。

中共六大会址的修复和对外开放,得到了中俄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大力推动。2010年3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时,向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提出,在中共六大会址建立纪念馆,得到普京热情支持。3年后,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共同见证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的补充议定书。两国确定对中共六大会址进行修复,修复后的会址建筑作为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分部举办中共六大历史常设展览,免费对中俄民众开放。同年9月5日,两国签订中共六大会址租赁合同,明确该建筑属于俄罗斯文化遗产,中方通过租赁形式使用,租期49年,俄方每年象征性收取1卢布租金。

租赁合同签署之后,会址修复进入实质性阶段。修复工程由中俄合作进行,中方根据俄罗斯中央科学修复设计院提供的建筑原貌图纸,对整幢建筑物进行了彻底修缮。修复工作的顺利完成,让中俄普通民众有机会走进来,了解并铭记中共党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感受两国深厚传统友谊。

重温历史瞬间 缅怀革命前辈

从展览大厅往东,是3个相互连通、设计简洁明快的展室。通过一幅幅珍贵历史照片、实物复制品等,扼要、全景式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胜利并不断前进的壮阔历史。

第一间展室,讲述的是“中共六大召开前的形势”。墨绿色墙面上依次悬挂着五张黑白照片,分别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前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张统计表让五次大会的时间、代表人数和全国党员数清晰呈现。第二间展室,介绍的是“中共六大的筹备与召开”情况。两个展柜里陈列与会代表回忆录,其余11个展柜均为会议文件。据李守义介绍,“所有文件都是中文、俄文双份,均为复制品,原件是20世纪50年代由苏共马列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移交给中方,目前保存在位于北京的中央档案馆”。第三间展室,主题为“中共六大之后革命运动的发展”。一面黄色墙体,4幅照片简明扼要地讲述了古田会议、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共七大召开以及红军的发展和壮大。

踏上白色旋梯,便到达二层。长达24天的会议,便在这里召开。长条形的主席台、六排条凳,简朴而自然,这些均根据与会代表的回忆录复原而来。二楼另一间展室的内容,是“中俄关系新发展”。作为阁楼的三层,低矮的房间里安顿下部分与会代表。如今,这里设有两间展室,复原了当时宿舍场景。

六大召开时,整幢小楼的一层为大会秘书处办公处。为保密起见,来自中国各地的140多名中共代表按报到顺序分别编号。会议期间,均按“某某号同志”称呼而不提及人名,如邓中夏为“1号同志”,周恩来为“22号同志”。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促进中俄民心相通  

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个关于中共党史的常设展览馆,这里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更是对中俄友谊的一种特殊传承。李守义介绍,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不仅成为海外教育基地,同时也发挥着在中俄两国之间传文化、促交流、通民心的作用。

自开馆以来,已经接待了大约2.4万名参观者,其中来自俄罗斯等国的海外参观者约8000人。如今莫斯科中小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来馆参观。在展览馆的“观众留言簿”里,留下了不少真挚、感人的话语。除接待参观者之外,展览馆还创新性地开展了大量文化活动。比如在2019年,就曾举办过“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图片展”“周恩来与中俄友谊展”等活动。

作为一位展览馆俄籍安保人员,谢尔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年多时间。他告诉记者:“工作非常有意义,附近学生、居民对这里兴趣浓厚。”

采访接近尾声,看见展室巨大的玻璃窗外,皑皑白雪,远处树枝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透过窗户,记者仿佛穿越回那个1928年的夏天……

(本报莫斯科1月24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韩显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满洲里:一条鲜为人知的“红色交通线”
下一篇:讨论七天的《秋白同志报告》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