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09年,农家子弟刘邦带领一批丰沛弟兄,从徐州出发,历经连年征战,九死一生,终于建立统一而强盛、绵延400余年的大汉王朝。沧海桑田,这个王朝的伟大和灿烂随着时光流转更加炫目的呈现出来,汉族、汉语、汉字、汉服、汉礼……上世纪90年代初,便有专家提出“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的概念,并详尽给出了看两汉文物“三绝”、看大汉王朝创建、看经典作品取材、看两汉文化遗址等充分证据,但在文化界、考古界、旅游界,“两汉文化看徐州”的共识并未达成与确立。如何发掘汉文化遗存,扩大徐州汉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今天徐州文博旅游界不容回避的首要课题。徐州博物馆刘照建研究馆员的专著《片云出岫》(科学出版社出版)在这方面作出了令人欣喜的努力和探索。读罢此书,掩卷长思,笔者在如下三方面印象深刻。
坦诚的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意指纯洁善良的心地,它如质地晶莹的美玉,温润、率直、纯真、善良、向上。“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总有一种引人靠近的力量。老子认为,这种单纯的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我们甚至感觉,葆有赤子之心,也是不忘初心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照建自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先是从事众人眼中“香饽饽”一样的考古和文物管理工作,应该说,生活还是甚为自在和安逸的,就这么一路走下去,也能轻轻松松稳稳当当的过好一生。但是一段时间之后,照建发觉所做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冗杂又单调,“总不能就这样把日子混下去”,于是便着手搞点研究写点东西,“给平庸的生活添加一抹亮色”。他说,收录本书的这些东西,并非有意为之,不是为了评职称或拿学位,主要是因为打心底里喜欢。照建坚持认为,个人基本生活有保障,个人爱好得到满足,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在大家纷纷涌向“舒适圈”“安逸圈”时,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宁愿苦守青灯黄卷做些研究推广的工作,这才是我们当下应该坚守的正能量。
浓郁的桑梓情怀。正如前面所言,早在30年前,就有专家提出“两汉文化看徐州”,为宣传推介徐州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毋庸讳言,一点成功却难掩徐州汉文化资源保护乏力、研究不够深入、景点开发浅尝辄止等窘境。或许正如照建在《前言》里所说,“两汉文化看徐州”未成共识,主要是由于对汉文化研究阐释的不够,对汉文化真实面目认识不清,徐州发掘汉文化遗存不少,但整理及研究远远不够,大量文物在库房沉睡。为此,他建议说,加大徐州汉文化研究力度,重新梳理汉代文物资源,出版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将徐州汉文化内涵和意义阐释清楚,将徐州汉文化价值和影响力做出准确定位,为徐州汉文化的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照建以一介文人的良心与痴情,数十年如一日就如何做大做强徐州汉文化等相关问题鼓与呼,他“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并执笔成文,以期引起重视。时至今日,照建每天思考的依然是徐州文博旅游界不容回避的首要问题,“如何进一步扩大徐州汉文化影响,提高徐州汉文化在海内外知名度”等重大主题。
执着的学人品格。《片云出岫》收录照建近年研究成果,较全面体现了徐州汉墓的墓葬形制、出土文物和汉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等诸多方面,专著凡三篇56万字。这些浸透作者心血的文字精灵哪一个不是他“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真实写照呢:多少个家人熟睡的夜晚,他风尘仆仆的骑车赶往考古一线!多少个众人欢庆的节假日,他独坐书桌前与钟爱的事业相亲相爱!翻阅该书,最令人感动的是照建痴情执着的研究习惯和学人品格。如关于北洞山楚王墓墓主的研究,他在参阅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见,且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逐步修正自己的主张”,撰写《徐州西汉前期楚王墓的序列、墓主及相关问题》一文,发人未发,得到业内专家“令人耳目一新”的赞许;《略论徐州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色》《徐州汉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西汉崖洞墓防排水设施发现研究》等等,内容无论“宏大叙事”还是“具体而微”,无不体现了“开口小,挖掘深”的研究特点。可尽管如此,照建依然谦虚的说,自己是“一个长期生活在学术边缘之人”,文物研究在本书中篇幅较少,“是我学术研究的一个短板”。但在我看来,这委实是过谦之词。在我看来,这一本把个人追求和事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力作,不正是岁月对你辛勤耕耘的最好馈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