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粮食安”。2017年,根据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关于在流通领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通知》,我省被确定为第一批优质粮食工程重点支持省份。几年来,辽宁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积极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做好资金、政策、成效、服务“四个保障”,促进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加强“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检测体系项目建设,三年计划总投资25.3332亿元,年均优质品率提升超过10%,极大促进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振兴发展。
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增加优质粮食供给。几年来,我省以优质稻米产业为重点,在沈阳、丹东、营口、辽阳、盘锦5个市遴选出辽中区、新民市、东港市、大石桥市、灯塔市、盘山县、大洼区7个示范县,2个省级示范企业,67个县级示范企业,共有79个项目单位参加建设。
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取得极大成效。“优粮优产”提高优粮供给,大力推广盐丰、秋田小町、越光等优质水稻品种,全省三年优质粮食增产338.05万吨,年均优质品率提升超过10%。“优粮优购”促进农民增收,建立了47个生产基地,订单种植面积82万亩,带动农民增收7.49亿元。“优粮优储”保障储备安全,完成了原粮仓升级改造、低温储藏平房仓和产品交易中心、大米恒温鲜储库等项目建设工作,储备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优粮优加”提升产品品质,示范企业对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倡导适度加工,提升加工水平。“优粮优销”打造名牌产品,大力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盘锦大米、沈阳大米多次获奖,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2019年,在全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经验交流会议上,我省作为全国先进典型在大会上发言。在2020年“中国好粮油”产品遴选中,我省9家企业13个产品荣获“中国好粮油”产品称号。
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全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总投资3.1334亿元,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84个。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辽宁省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出台了《辽宁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运营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产后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市场化运营的具体模式以及服务规范要求等内容,指导项目企业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工作开展,利用企业标准库房、烘干塔、罩棚、场地及质检、保管、装卸、清理等优越条件,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五代”服务,实现保障粮食安全、粮食节约减损和农民增产增收的建设目标。在近几年的秋粮收购中,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实施不仅带动了企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时减少了收储企业在烘干收储过程中粮食的破损,有效地提高粮食品质,也为周边农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目前,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共清理粮食244万吨,烘干粮食227万吨,储存粮食146万吨,加工粮食93万吨,销售粮食254万吨,减少粮食损失5.5万吨,增加农民收入9539万元,有效地促进了我省地产粮食提质进档,推动了节粮减损,增强了农民的议价能力,带动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完善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全省粮食质量检测体系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92亿元,用于我省粮食质检体系建设,涵盖57家单位。项目覆盖了1个辽宁省级储备粮质量检测中心,14个市级和42个县级粮食质检机构。在国家资金投入和地方配套资金落实的强力支持下,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总体工作目标,极大提升了我省粮食质量检测水平,进一步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通过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引领,2020年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达1044.2亿元,比2017年增长229.7亿元,增幅28.2%;主营业务收入1049亿元,比2017年增加469.3亿元,增幅81%;销售收入1066.1亿元,比2017年增加260.1亿元,增幅32.3%;利润总额43.6亿元,比2017年增加12.8亿元,增幅75.1%,有力促进全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为全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