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辽宁加快“数字蝶变” 推动全面振兴

胡海林    2021-11-02 11:22:56    辽宁日报

近日,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发布《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数字辽宁整体发展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10%左右;到2035年,要高水平建成网络强省,跻身创新型省份前列,高质量建成数字辽宁、智造强省。

《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数字科技创新,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数字化倒逼改革,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数字蝶变”,为全面建设“数字辽宁 智造强省”,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数字辽宁,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截至2020年,辽宁省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宽带网络实现行政村100%双覆盖;光缆线路长度164.5万公里,千兆光纤网络覆盖各市;固定宽带接入用户1331.2万户,光纤接入宽带用户占比95.94%,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建成开通移动通信基站30.4万个,其中5G基站2.5万座。数字辽宁建设已具备良好基础。下一步,辽宁省要构建高速敏捷、智能高效、泛在互联、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部署新型、智能、融合、绿色的融合基础设施,夯实数字化发展“底座”。

如何激发数字科技的活力?《规划》明确,要围绕数字化发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着力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全力攻坚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安全等前沿技术以及数字化转型技术,构建高能级的创新平台,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建设数字科技创新高地。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加强数字科技创新供给上,重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在布局数字科技创新载体上,重点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产业创新平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在促进数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要加强产业和社会场景应用,强化成果转化支撑。

发展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是数字辽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划》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做强集成电路产业链和做大新兴数字产业,全面提升数字产业的发展能级;以数字化重塑制造新优势、以数字化赋能农业现代化、以数字化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和积极推广新业态,深化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全方位融合、全链条改造,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立足全省产业基础和“一圈一带两区”空间布局,建设特色化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小镇、数字经济小微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建设数字辽宁,离不开建设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规划》指出,全省要一盘棋进行“数字政府”改革,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构建大数据深度科学辅助的政务管理运行新机制、新平台,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

信息屏障是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常见现象,因此,推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被摆在了数字政府建设的突出位置。《规划》明确,通过构建全省统一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推动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探索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等手段实现“破壁”。此外,要强化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健全政务信息化项目清单,加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迭代,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通过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省域社会治理“一网统管”,进而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和社会治理智慧化水平。

依托数字技术,建设智慧便民社会,推进公共服务、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进化提升。《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医疗、教育、社保、民政等各类社会场景数字化,到2025年,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具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80%以上文化馆具备数字文化馆服务能力;建成50家左右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实现县级全覆盖。同时,建设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从“同城通办”“同市通办”发展到“全省通办”,并完善数字民政。

此外,围绕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深化开放合作融入“数字丝路”、筑牢网络安全屏障等,《规划》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举措。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江苏全省城镇年均新增就业145万人居全国第一
下一篇:河北:产业结构优化,新动能加速成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